2010-02期●博 览●

巍峨“东方之冠”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印象

作者:尤莼洁


  中国馆坐落在世博会园区浦东区域主入口的突出位置,位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的视觉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经过两年多建设,中国馆整体建筑工程已接近尾声,如今从浦江对岸远眺,其气势有城郭墙垣之威武;从世博轴上近观,其形态如楼台门第之高耸;若沿江而下,轻舟渐近,则可见“东方之冠”渐行渐近,与陆家嘴的建筑交相辉映,浦江之滨,再多一道亮丽风景。
  诞生:只向华人建筑师招标
  2007年4月25日,世博会的组织者开始公开征集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令人意外的是,招标的标书是中文写的,而且注明参与投标的只能是华人建筑师。
  在建筑界把中国称为外国建筑师的“东方淘金地”、“试验田”的今天,这个“招标模式”十分独特,上海世博局副局长黄健之说,“我们要为中国建筑师在自己的土地上设计出更多的建筑方案提供更多的舞台。”
  在设计任务书中,也明确了中国馆的建筑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短短几个月,世博会组委会收到了344份设计方案,经过专家们的评选,最终有8个方案入围,而后从中筛选出3个推荐方案。这三个方案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的“中国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简盟工作室和上海建筑设计院的“叠篆”(外观镌刻着古代叠篆文字);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龙”方案。
  最终,经过商议,票数势均力敌的“中国器”和“叠篆”两者合二为一,最终出炉的设计方案由三部分组成:国家馆、地方馆和港澳台馆。
  国家馆高度为63米,以“东方之冠”、“天下粮仓”作为构思主题,底部为四根巨型钢筋混凝土柱,凌空托起一个四方斗拱,顶层边长达140米,屋顶1.96万平方米,面积之大相当于两个半足球场。整个建筑上大下小,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远处眺望,外形像中国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
  在宛如华冠高耸的国家馆两旁,地区馆和港澳台馆如同基座延展于下,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 形成浑厚依托之态,和中国馆的整体布局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隐喻天地交际、万物咸亨,体现了东方哲学对“天”“地”关系的理解。
  2007年12月18日上午,中国馆正式动工兴建。“它是红色的,在中国人的色谱中,象征富足、文明、吉祥与进步”。
  精髓:从“斗拱”中获得艺术灵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很难用一个具象来代表文化精髓,因此必须从总体意象中提炼。”中国馆的总设计师何镜堂说。
  以国家馆来说,整体形状是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获得了艺术灵感和精神依托。所谓斗拱,就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构件。这种构件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灵,使硕大的屋顶,显得不那么沉重和笨拙,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你想想,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不就是依靠一种超常的凝聚力和忍辱负重、和衷共济精神,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吗?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我想中国人都愿意赋予它这样的意义。” 世博集团董事长戴柳接受媒体专访时这样阐释。
  中国馆的顶部平台,则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九宫格”精心划分。设计者还采用中国古老的文字——篆书悬挑在最外侧的环廊立面,印出中国历史朝代名称,以此象征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环廊中的建筑小品表面,则镌刻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象征中国地大物博和各地区间的团结与进取。
  国家馆引入了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园柔化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挑空设计又为民众自由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方便,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度和包容度,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及亲和力。
  何镜堂说,现在的中国馆,有人说像个大粮仓,像个斗拱,还有人说像个器皿,像个罐。建筑的解读一定不要定死,要通过每个人的感受,形成自己的概念。“中国馆反映出的是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在追求的天人合一、万物和谐、师法自然等哲学思想,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迸发出来的活力与朝气。”
  创新:低碳城市的努力和追求
  从远处眺望中国馆,首先会被其“中国红”的外墙深深吸引,其实这不是一种红色,而是为4种红色的组合,并由上到下通过渐变的手法,让色彩呈现由深到浅的变化。
  这种既来自于传统又创新变化的手段在中国馆处处可见。
  比如中国馆运用立体构成手法,对传统元素进行开创性现代转译。国家馆63米的绝对高度中,下部33米完全挑空,这些中心对称空间和国家馆架空平台、13米高地区馆的屋顶平台、63米高的国家馆观景平台,为人们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场所,也增加了城市空间的公共性。
  中国馆同样体现了“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 ,展示中国建立低碳城市所作出的努力和追求。国家馆造型层层出挑,斗拱斜角的角度正好是夏天太阳的斜角和冬天太阳斜角之间的角度。这样一来,夏天整个屋顶会落下一片荫凉,而冬天的时候,所有阳光都能透进来,冬暖夏凉。地区馆外廊为半室外玻璃廊,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为地区馆提供冬季保温和夏季拔风。地区馆屋顶“中国馆园”还将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使能耗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
  按照设计方案,中国馆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所有的门窗都采用LOM-E玻璃,不仅反射热量,降低能耗,还可能会喷涂一种涂料,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并储存起来,为建筑外墙照明提供能量。在最新公布的方案中,国家馆的屋顶平台和观景平台将铺设单晶光伏组件,中国馆的太阳能装机容量可达302千瓦。
  中国馆的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净化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所有管线甚至地铁通风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建筑体内。
  展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中国馆的主题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示区域主要分为三层,分别位于中国馆49米层、41米层和33米层。不同的区域,在主题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出四个哲学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而不同。
  世博会期间,参观者要先搭乘位于四根巨大立柱内的12部电梯,到达49米的最高层展厅,然后由上向下依次参观,整个参观过程约需45分钟。
  49米层将以“东方的寻觅”为主题,集中展示中国城市发展的智慧,展示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巨大规模和宏伟气派。这里将有一个360度的环幕影院,会有一段八分钟的电影,来展示中国城市建设的智慧。
  41米层将是一个“智慧之旅”的体验展区。观众可乘坐轨道车游览,享受十分钟轻松明快的骑乘体验,沿途可以看到中国城市选址以及城市营建的智慧,包括木结构建筑、拱桥、庭院等。
  在33米层的功能展区,名为“绽放的城市”,将尽量安排得简洁、高雅、现代,将突出展示中国在建立低碳城市方面的追求和努力。
  除国家馆外,31个地方馆的展示也非常值得期待,目前已经公布的24个省区市展示方案中,不乏一些令人叫绝的极佳创意,充分展示了中国大地各省区市的地方特色与风土人情。比如在辽宁省展馆的入口处,将镶嵌世界上第一只鸟——中华龙鸟的复原模型,它会动,嘴里还会喷下水雾,非常吸引人。
  港澳台馆同样精彩。香港馆由两位年轻设计师设计。馆名为“无限空间”,意念来自香港城市发展的不同层次。澳门馆被设计成“玉兔宫灯”造型,犹如世博会中国馆前一只吉祥喜庆的迎宾彩灯。台湾馆建筑充分体现了东方哲学对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精彩演绎,将城市进步的动力提升到了心灵的层面。
  悬疑:什么将是中国馆的镇馆之宝
  据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数将近7000万人,平均每天40万人。其中,上海本地20%,长三角30%,45%左右来自国内其他地方,5%到7%来自国外。世博会参观者平均每人停留一天,总共100多个展馆,分配到每个馆的时间只有40分钟左右。对外界而言,最大悬念就是:什么将是中国馆的镇馆之宝?
  历届世博会的展览展示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51年开始,在一个大型建筑中,集中为新发明、新创造的“物物交换”,比如曾展出了洗衣机、耕种机、电灯。第二阶段是从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开始,虽然还是实物展示,但有了主题,集中于人类文明、科技、艺术方面。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1970年的日本大阪世博会,达到世博会最鼎盛的时期。90年代后期是第三阶段,实物因偷窃、运输等问题不好拿出来了,另外今天发现一宝,明天全世界就都知道了,也不必拿到世博会上展示,所以这一阶段偏重于理念展示,比如汉诺威、爱知世博会。
  2005年爱知世博会,它的镇馆之宝是猛犸,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从5000万年前的西伯利亚冻土中完整取出,再去克隆它,告诉人们要爱护自然,体现“自然的睿智”这一主题。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什么将吸引众人的目光?
  据了解,一幅放大了数百倍的《清明上河图》将出现在中国馆的顶层,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真迹的借展事宜,目前也正在协商之中。上海世博局中国馆部副部长毛竹晨表示,除了《清明上河图》外,中国馆可能还有其他的“镇馆之宝”,“这些展品可能比《清明上河图》更珍贵、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