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期●青少年绿洲●

用生命影响生命

——记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张海燕

作者:华东政法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现年53岁的张海燕老师是华东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她从事教育事业已29年,教师是她终身的职业和追求。她感到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是第一位的,无论是管理、教育,还是咨询,其实都是在塑造人的心灵。
  张老师之所以选择教师职业,“就是要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自己的经历去帮助学生不断地成长进步。”她从小的生活环境就是学校的家属院,她的家人中,当年和现在有12人从事教育工作。在她的记忆里,父母几乎每个晚上都在学校开会、工作,很少有周末的休息。敬业而又善良的父母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这点点滴滴给她留下深深的印象。那时,她就懵懵懂懂地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将来我也要做教育工作,也要当老师,而且,当一个好老师。”
张老师年轻时所处的年代不是一个高选择性的年代,但是当教师却是她义无反顾的选择。开始,她教专业基础课,自1988年起,她开始从事学生德育、心理咨询工作,一直到今天。张老师在第一堂德育课上总要说这句话:“要求同学们做的,也是老师我努力去做的。知行统一是我们的共同准则。请大家监督我。”“我是教师,我是党员。”这种角色意识使得她努力成为走在学生前面的人。在张老师看来,一个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
  教师的威信、教师的影响力和教师自身的人品密切联系在一起。张老师用自己的行动一次次地予以诠释。一次,一名学生为考试成绩来找她,担心教师会因为关系而给学生判分不公。张老师坦诚地对他说:老师有时也会对一些上课积极主动的学生有所偏爱,对于主观题评分时就有可能不太“公平”,因此在批改过程中尽量不去看考生的名字。进而,她帮助查询了这名学生有疑问的考试科目,给了一个客观的解释。之后,学生发给她一个短信:“老师,我信任你。”
  在张老师看来,德育教育要关注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在一次德育课堂教学中,她让数十名同学围成了圈,要求每人逐一向其他任何一位同窗送上一份对他的欣赏,越深入越好。于是,同学们用温馨的、深情的、赞赏的眼光,巡视着自己周围一张张笑脸,把发自内心的赞美送给每一位同学。活动结束,张老师望着大家红扑扑的笑脸发问:“谁收到的赞美最多?”一位女生一边抹眼泪一边举手:“我收到了十份赞美。”这个学生有些敏感、内向,还不够自信。有生以来,她第一次收到同学那么多由衷的赞美,诸如“你很有毅力,你待人非常真诚,你很聪慧,你很有气质……”这不仅使她获得美好的感受,还从更深层次得到对自我的省思。“既然赞美能够给别人带来那么多快乐和满足,为什么我们要吝啬这样做呢?”张老师进一步提示道。这样融体验于教学过程中的场景在她的课堂上常常出现。
  为了上好德育课,张老师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开课前,她和学生们一起利用暑期进行社实践,并且自己拍摄、编写录像资料;全部的教学采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组织同学们在课堂上撰写“倾诉感动”小故事、“积极心理”寓言故事,并逐一进行修改,编成小册子;教学中所有相关的作业都进行汇总分析……张老师的辛苦没有白费,她的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的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德育等相关课上居然有同学抢占前排座位,在选修课上竟然也出现了旁听生。
  张老师常想,德育工作更应该深入学生的心灵。为适应当今时代发展和青年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她进行了大德育课程体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的教学探索,积极探索发挥参与者的积极性,营造多维的人际互动环境,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去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近年来,她以课程和第二课堂形式,开设过数十轮团体辅导,参加过团体辅导的学生比例近100%。她还模糊讲台上下、课堂内外、教师和学生辅导人员角色界限,全方位、多途径开展大学生心理行为指导的探索。她把全部的咨询资料做成图文并茂的单片,为学生开设各类讲座、沙龙100多场。在个体咨询中,张老师把家庭电话作为“晚间咨询电话”,迄今她已接待学生达数千人次。这样虽然她自己仅有的休息时间也不时被学生渴求的电话所占用,甚至常常失眠的她好不容易刚刚入睡就被电话铃声唤醒,接着便是一夜无眠,但是有这样一根热线牵在学生手里,她感到安心。
  近年来,张老师作为大学生心理行为指导的负责人,多次获得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主持的心理咨询工作也得到多方好评。张老师还是上海市教委组建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的一员;同时在她的努力下,华东政法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结合教育工作,张老师撰写、发表了近百篇论文;主编或参与主编了德育教材、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以及著书二十余部,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