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期●博 览●

外国国家馆纷纷揭开神秘面纱

作者:徐蒙 秦明


浦江两岸5.28平方公里世博园内,一座座形式各异、个性十足的国家馆、国际组织馆在各自的“领地”都已建成,曾经在图纸上让人惊叹的设计现已成为现实,园区内的“世界村”、“国际风”正日渐浓郁。从亚洲的巴基斯坦、日本、文莱、缅甸到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芬兰、瑞典;从非洲的中非、加蓬、赤道几内亚到大洋洲的汤加、斐济;从北美洲的加拿大到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美轮美奂的名片。如鼓国——布隆迪、春天的角度——安哥拉、世界的边缘——智利、万塔之国——缅甸、多水之乡——圭亚那、长胡须的地方——巴巴多斯等。这些“世博参展国名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展览窗口。

世博会让我们不出国门看遍世界,从这些“世博参展国名片”中对各参展国有了新的了解和认知。下面让我们介绍一些国家馆,尝鲜2010年上海世博会。


巴基斯坦馆

巴基斯坦馆位于上海世博园区浦东A片区,紧邻中国馆,两国展馆仅一步之遥。设计源自于巴基斯坦著名的拉合尔古堡,这座古堡始建于1025年,又在1566年经历改造后呈现出现在的面貌。拉合尔是巴基斯坦的文化中心,拉合尔古堡从其建立之初就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成为这个城市极具象征力的地标,现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巴基斯坦馆将巴基斯坦城市中的精华进行集中演绎,展示传统与现代、文化和历史交织的古老国家风情。展馆现已敞开木质大门,馆内的拱形门和墙纸,在多彩灯光映照下,散发出独特的西亚式浪漫。一进门就能看到4幅巴基斯坦领导人画像,人物表情生动真实,仿佛要将巴基斯坦的历史娓娓道来。展馆将通过声效和多媒体技术将当地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传递给参观者。

日本馆

日本馆有伸出去的“触角”,有凹进去的“鼻孔”,它全身饱满圆润,像一只乖乖趴在那里的蚕宝宝。它可以吸收炙热的阳光为自己提供能量,并能保持“体内”的呼吸通畅。它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生命体,会呼吸的生命体。它就是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紫蚕岛,一只披着紫色外衣的蚕宝宝就此趴在黄浦江边。
日本馆设计总监彦坂裕表示,紫蚕岛使用的膜和奥运会水立方使用的是同一种。“使用这种膜,可以使建筑的重量减轻一半”。“内嵌在膜中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则为场馆提供能量,而且每一块膜的形状都模仿树叶,能量制造和传输的原理也和树一样。
紫色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是代表高贵的颜色;蚕在中国是长寿的象征,从蚕茧中抽取蚕丝、制成丝线、织成丝绢的工艺也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它是中国与日本之间一种“联接”的象征,神秘的“紫蚕岛”召唤着大家进入其间,去“抽丝剥茧”,发掘其内在的深刻意义。

阿联酋馆

以“沙丘”命名的阿联酋馆,占地6000平方米,外观连绵起伏,“坡面”高达20米,模仿真实的沙丘在移动。白天,金色的光滑外墙如水面一样,倒映着日光,从不同角度看过去,光影流动,如梦如幻。在沙子推动过程中,沙丘的背风面因顶端沉积的沙子塌陷,而形成美丽的波浪纹理。据悉,展览期间,上海地区以东南风向为多,因此在建筑造型上,南向的“沙丘”面上是光滑的金属面板,而北向的“沙丘”面被设计成类似鲨鱼腮的弧形天窗,凹凸有致,犹如层层波浪。

展览馆还会向幸运观众送出两张票,可以飞到阿联酋,在当地豪华的酒店住上几天,去阿联酋的沙漠最深处探险,去美丽的海岛观光,登上世界最高的迪拜塔。至于最终的幸运名额,阿联酋方面表示一定会“很慷慨”。

加拿大馆

加拿大并不只有枫叶和白求恩,加拿大的高科技及多元化会在展馆中得以体现。展馆中会设立一个大型的瀑布,在瀑布中呈现各种画面,当人们用手触摸到瀑布时,画面也会随之转换,这就是展现加拿大高科技的手段之一。

加拿大馆的另一个大特色将是它的表演。其文化名片“太阳剧团”将会把这个6000平方米的展馆打造成一个超级剧院,每一个来到这里的观众都将体验一次奇妙的旅程。上博会加拿大政府总代表大山和他的师傅姜昆届时也将在馆内表演。

智利馆

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智利馆每周将举行一个中心活动,推动智中人民间的直接对话。 这些活动包括智利矿业园、水果园、建筑园、葡萄酒园、绘画园、音乐园、银行金融园和大学园以及其他体现智利社会丰富性和多元性的类似活动, 每一个活动都将帮助智利“拓宽新的接触和联系的网络”。智利馆内将有一口“深井”,通过这口井,参观者将看到地球另一端的智利人民实时的生活景象。在馆的内部还有个很大的种子,用智利南部的木材包裹而成,木材是从地球另一端运送过来的,以此强调,在21世纪,距离不再是一个重要的障碍。

西班牙馆

“编织”西班牙馆流线型的外墙,用掉了8524块不同质地、颜色各异的藤条板。这些藤条板平铺开来足足有12000平方米,全部在山东省以全手工编织而成,每一块都有编号,通过精确定位,挂上总长达25公里的钢管。

展馆体现了“跳出传统建筑的四方造型”的理念,用藤条围出了一个状如篮子的大广场,创造出一个进出方便、流动自如的空间。西班牙馆设计师介绍说,由于在制作过程中加水煮沸的时间不同,藤条板产生了深浅交替的自然色泽,经过精心设计及巧妙排列,使展馆的外墙上形成了代表自然元素的汉字,如“日”、“月”等。若游客驻足远观,就会发现展馆“外衣”上的中华韵味和美感。

展馆的第一展厅“起源”。在这里,一部短短6分钟的影片,将自然同弗拉门戈舞、艺术、激情和体育结合,生动描述了西班牙城市文化的“起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制作得惟妙惟肖的溶洞,随后,惊涛拍岸,电闪雷鸣,从考古遗址捡回的陨石穿越火、海洋和大地,在电光雷鸣中引出弗拉门戈起源之舞。从阿尔塔米拉岩洞的壁画,到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的穹顶画,再到毕加索的著名画作《格尔尼卡》,影片在自然和文明之间架起桥梁。当潘普罗纳的奔牛节的画面出现时,地板开始颤动,配合极具画面感的音效,令人仿若真正身处西班牙奔牛节的狂热现场。同时,影片运用先进的视听展览科技,呈现西班牙流行的传统活动,最后,影片在击打网球的声音中缓缓结束。

西班牙馆每天都将提供丰富的文化艺术节目,请来最知名的西班牙艺术家,表演充满西班牙风情的歌剧、弗拉门戈舞、拉丁音乐等,展现西班牙人的热情、奔放,展示一个最真实的西班牙。 曾获得西班牙国家美食大奖冠军的顶尖厨师彼得罗·拉鲁贝,将主持馆内的西班牙小食吧,为游客提供西班牙特色美食。观众可以边品尝西班牙美食,边欣赏集韵、文、乐为一体的“鸡尾酒艺术盛会”。

法国馆

法国馆将“平衡理念”作为建筑设计背景:技术和感性,创造和永久,革新和品质,行为和思想,城市和区域的平衡。在上海2010年世博会上,这个言简意赅的信息将赋予法国卓越的国家形象。创新和具有活力的平衡理念摒弃了“传统法国和当代法国”的老牌对比。

花园是中法建筑文化的共同点,美食也不例外。在展馆顶层,还将布置精致的法式餐厅,著名料理师将展现法国厨艺的多样性。穿过餐厅,漫步于屋顶的法式花园,黄浦江美景尽收眼底。整个参观过程将会为参观者呈现出法国的活力及其生活艺术。在接近尾声部分,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的一幅作品将为此次旅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最后,宾客再次回到了展馆底层,与花园又一次亲密接触,或是流连于展区,或是稍作休息。位于展馆正中的浅水池还能将水排出,各式文化节庆活动在此平台上展开。璀璨绚丽的灯光效果使法国馆即使在晚间也能再次焕发光彩。

“第六感”餐厅是法国馆内不可错过的一道风景。在餐厅内,透过玻璃窗可以清晰地看到黄浦江和对岸的建筑,江上波光粼粼,偶尔有作业的船只经过,划下一道轻痕,对岸的建筑高大齐整,两者融合成一幅风景画,让人沉醉。室外花园餐厅也在建设中,树丛已经安放好,乍一看,真像一座精致的花园,站在花园中,感受着温暖的阳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这时,再来一份橙香醋汁超薄牛肉配瑶柱,炉火慢烤柠檬鱼排,加入大溪地顶级香草的甜点,在这么怡人的环境下享用法式料理,是身心的双重享受。

匈牙利馆

匈牙利馆通过独特的建筑设计,表现城市的发展、变化以及如脉搏跳动般的生命力。木制结构和音响系统充分结合,近600根悬挂的木套筒系统通过独特运动轨迹,创造出一个如波浪般的声场。展馆中垂直悬挂的木制套筒以一定的密度排列, 同时进行动态的移动,整体营造出森林般的效果, 移动中木套筒或疏或密的排列则表达了对于城市狭小空间的隐喻。木套筒结构能在白天透出自然光,夜间则通过内置的光源,点缀出繁星满天的奇妙景象。

在5月9日,匈牙利将同其他欧盟成员国一同参加欧洲庆典系列活动。作为欧洲文化之都,匈牙利佩奇市在游行队伍中将展示佩奇大教堂模型,迈切克民族舞蹈、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莫哈奇布索面具等文化元素,也将出现在活动现场。

以色列馆

以色列馆占地约2000平方米,是由两座如同环抱在一起的双手组成的流线型建筑体。以色列馆分为启蒙花园、光之厅、创新厅三个体验区。世博会以色列副总代表毕雅丽女士表示,参观者在进入以色列馆之前大约需要等候15分钟,但这并不会无聊。参观者可以在“启蒙花园”中点击触摸屏并与之对话,设置在花园中的椅子也能让参观者适时地休息一会儿,四周的柑橘树让参观者感到清新舒爽。

以色列馆就像一个“海贝壳”,淡蓝色的玻璃外墙,代表着深深的海洋;“启蒙花园”里的柑橘树,就像“绿的使者”。阳光穿过“贝壳”照进馆内,光之厅便展现在眼前。

展馆的核心部分就是“创新厅”,整个展厅由天然石块建成,高达20米,可容纳300人。目前,150个互动光球已经摆放在展厅中,并散发出蓝色的光芒。每两位参观者面对一个互动光球,这个小小的光球一定能给参观者带来“惊喜”。至于光球到底有什么玄机,这就要参观者自行“探秘”。

而后,悬浮在这一活力空间里的光球还将放映一场10分钟的360度的多媒体秀,展示以色列在各领域创新与技术突破,包括农业灌溉技术、植物与食品、医学、太阳能与绿色能源、通讯及安全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