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肩负“发展华中”重任,率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于1939年12月初来到皖东敌后。经过调查研究,针对当时华中敌我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向苏北发展的主张,他认为“有大发展希望的地区是在江苏北部”。针对华中“在统一战线中对同盟者顾虑太多”,“建立根据地的观念甚微弱”,他主持召开中原局会议,提出大力发展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思想。面对国民党当局对新四军步步进逼的反共摩擦,强调必须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只有敢于坚决进行反摩擦斗争,敢于争取反摩擦斗争的胜利,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才能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对新四军和华中党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在刘少奇来华中敌后之前,新四军在敌后作了初步展开,在游击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开辟了苏南、皖中、皖东、豫皖苏、豫鄂边游击根据地,但豫鄂边的李先念部、豫皖苏的彭雪枫部和皖东的罗炳辉部都不被国民党当局所承认。新四军苏南部队越过国民党当局划定的区域,向东路地区发展,被国民党当局赶了出来。在国民党的“军令”、“政令”限制下,部队难以发展,还没有建立起巩固的根据地,更没有建立起共产党领导下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因此,作战和生存处在困难地位。
半塔保卫战开创敢于反顽作战先例
1940年2月27日,刘少奇等向中共中央报告:李品仙到皖后更加反动,召集县长会议讨论镇压共产党,并加紧摩擦,企图消灭新四军。皖东专员李本一及各县顽固派县长亦在各地制造摩擦。我们的方针是绝不向进攻我之顽固势力让步,如李品仙部向我进攻,则给予坚决回击,消灭其主力及李本一部,借此肃清皖东顽固武装,以便进一步巩固我们的阵地,建立政权。
1940年3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部队正在淮南津浦路西反击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部的进攻时,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趁新四军第五支队主力赴路西作战、路东地区空虚之机,调集万余兵力于3月21日向以安徽省盱眙县(今属江苏省)半塔集(今属来安县)为中心的新四军第五支队驻地发起全面进攻,以图与李品仙东西夹击消灭或驱赶新四军。当时第五支队留守部队和后方机关约2400人,其中还有不少是非战斗人员。形势十分危急。留守半塔的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和第五支队政治委员郭述申、副司令员周骏鸣指挥教导大队和特务营奋力自卫,打退顽军多次进攻;同时向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报告。3月22日,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指示:“动员和组织一切力量,坚守半塔,待路西主力挥戈东援,歼灭韩顽。”韩顽连续进攻均未能得逞。26日新四军挺进纵队副司令员叶飞奉陈毅之命,率4个营西渡运河,跨越天(长)扬(州)公路,兼程驰援半塔;张云逸率第四支队第七团、罗炳辉率第五支队主力、陶勇率苏皖支队东返。韩部围攻半塔久不能下,眼见新四军东西援军云集,顽军士气衰落,全线动摇,半塔之围始解。28日,新四军各路部队已齐集半塔周围,29日,在刘少奇、张云逸的指挥下,新四军分4路向韩顽发起全线反击,跟踪追击,直至三河畔。此役共歼灭顽军3000余人。
以少数兵力对抗数倍于己的顽军,在军事上进行坚强的防御战,同时在政治上瓦解顽军士气,坚守待援取得半塔保卫战的胜利,为新四军反顽作战开创了先例。
引顽围攻的郭村保卫战
半塔保卫战胜利的经验启发了刘少奇。4月16日,刘少奇就解决苏北问题同在半塔休整的叶飞作了深谈。刘少奇分析说:国民党顽固派已经确定了一个反动而愚蠢的政策,要进攻八路军、新四军,现在重心是进攻华中的新四军。顽固派既然来进攻,我们就有理由起来自卫,消灭他们。中央已抽调八路军黄克诚纵队南下,皖东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已经展开,江南部队也准备到江北。我们在北面、西面和南面的部队已快靠拢了。他要叶飞回到苏北担负起引顽围攻,孤军坚守,待援歼顽的任务。但交待说:不能主动去打人家,要让人家来打你们,你们坚守待援,八路军才好来增援,政治上才站得住。叶飞于5月中旬初,率部回到江都县吴家桥地区,即召开干部会议传达刘少奇的指示,介绍半塔集孤军坚守待援的经验和皖东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做法,明确挺进纵队在解决苏北问题中承担的任务。随即贴出布告实行减租减息,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准备迎接敌人的进攻。正在这时,挺进纵队与日伪军进行了一次激战,双方各有伤亡。为防日军报复“扫荡”,叶飞率部转移“借驻”通扬运河北岸的郭村休整。郭村原属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李长江部防地,但这里有共产党的工作基础,又是日伪、韩德勤和“二李”三股势力的结合部,可以利用三方之间的矛盾,求得立足发展的机会。挺进纵队进驻郭村后,即广泛开展民运工作,推行减租减息,委任区长,扩大自卫队。见挺进纵队有在郭村长驻之意,李长江在韩德勤唆使下,向挺进纵队发出了最后通牒式的逐客令。为缓和局势,叶飞派陈同生去跟李长江谈判,可骄横的李长江扣押了陈同生,对陈同生说:“你们是天兵天将也不过两三千人,我们鲁苏皖的部队就是豆腐渣,也有七八十大堆,也要胀破老母猪的肚皮的!”李长江自恃他的兵力多,于6月28日悍然以13个团的兵力围攻郭村,进占了郭村外围的一些村庄,形势十分严峻。新四军苏皖支队星夜驰援,使新四军守卫郭村的部队由4个营增加到7个营,又在李部陈玉生支队和王澄大队起义配合下,新四军转守为攻,歼李部3个支队,收兵于李长江指挥部驻地泰州城下。考虑到“二李”是地方实力派,是争取联合抗日的中间势力,新四军主动提出议和、释俘、还枪、让地,以换取对方在新四军跟反共顽固派韩德勤的斗争中保持中立,和为新四军东进让道的承诺。此役取得了军事、政治双重胜利。
以退为进战黄桥
郭村保卫战胜利后,陈毅、粟裕率部东进,突破韩德勤的阻挠,进驻黄桥地区,随即派出民运工作队发动民众,组织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成立黄桥军民联合办事处,委派区长;又成立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委派县长;扩充主力部队,建立地方武装,实行“二五减租”,设卡收税。韩德勤不容新四军到苏北抗战,于8月23日召开3天军事会议,于8月31日下令向黄桥地区进攻。9月5日,占领营溪,猛攻古溪,被陈毅、粟裕部击溃。韩德勤又封锁姜堰粮道,企图困死新四军。新四军被迫攻下姜堰后,又立即倡导和平谈判,重申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主张不变。韩德勤要新四军退出姜堰,陈毅为表示新四军团结抗战诚意,让出姜堰。但韩德勤得寸进尺,还要新四军开回江南。新四军已无路可退,只能准备自卫。10月3日,韩德勤指挥3万余兵力分左中右三路向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驻地黄桥扑来。新四军通过统战工作,稳住韩部左右两翼,全力对付孤立暴露的韩部嫡系中路主力。经4昼夜的艰苦奋战,歼韩部1.1万余人,取得黄桥反顽作战的胜利。
郭村、黄桥战役,均是运用了半塔保卫战的经验,即均是顽军进攻,坚守自卫;以弱制强,反击取胜。陈毅曾说过:“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郭村,才有黄桥(战役)。”
史实告诉我们什么?
半塔、郭村、黄桥这三次规模较大的反顽作战史实告诉我们什么呢?
现在有的年轻人不理解,抗日战争,是打日本侵略军,新四军为什么要打国民党军?从半塔、郭村、黄桥三次战斗来看,新四军是打的国民党军,但不是新四军要打国民党军,而是国民党军来打新四军。这3次战斗没有一次是新四军首先进攻国民党军的。其它地区的反顽战斗也大抵如此。新四军挺进敌后,旨在以游击战争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但国民党顽固派要限制新四军在敌后地区的抗战,派军队来进攻新四军,新四军不能束手待毙不自卫。可见新四军反摩擦,是捍卫抗日的权利,是为“救国有份”。
有些人受国民党宣传的影响,说新四军开辟抗日根据地是与国民党争地盘。新四军在苏南敌后抗战,不容于顾祝同、冷欣;到江北敌后抗战,不容于韩德勤;在皖东敌后抗战,又不容于李品仙。就拿半塔保卫战来说,半塔地区是新四军第五支队罗炳辉司令员率部三打来安城,把日军赶走后,建立的抗日根据地。韩德勤进攻半塔是毫无道理的。新四军活动的地区均在敌后,既然是敌后,抗日武装都可自由活动,不应受国民党的限制。新四军被迫进行半塔、郭村、黄桥反顽自卫战斗,是争抗日的地盘,是为“抗日有地”。
新四军跟国民党军相比,在数量上、装备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国共两军摩擦,国民党军是以强凌弱,以众压寡;新四军是以弱制强,以少胜多。国民党韩德勤部进攻半塔集的部队达万余人,新四军第五支队留守部队不到3000人;李长江部进攻郭村的兵力是13个团,新四军挺进纵队开始时只4个营;韩德勤进攻黄桥的兵力达3.4万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共7000余人,作战部队只有5000余人。这三次战役,强势的进攻者均以惨败告终,弱势的新四军却能转守为攻取得最后胜利,这是为什么?顽军消极抗日,进攻新四军不得军心民心,人民反对,士气低沉;新四军坚决抗日,人民群众竭诚拥护,又善于运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了中间势力,孤立了顽固势力;加上指挥得当,将士用命,故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