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期●《回眸开国60年》征文选登●

三峡梦圆

作者:沈 霞

 1953年,毛泽东视察长江
 1980年,邓小平在葛洲坝视察
1994年,江泽民在三峡视察
      我多次到三峡工程采访,对这里的建设者和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
      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组成的三峡工程,现已成为当今全球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它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用了18年时间,建成的一座气势雄伟大坝,横跨长江两岸。这条巨龙不仅抵御了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而且拓宽了航道,使万吨船队直达重庆港,同时每年还可以产生巨大的电力,输送到华中、华东、广州、重庆各地。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几代人的心愿
  三峡是一个巨大的水资源宝库,它的开发对国家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1919年,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这是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194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相继解放。这一年发生的特大洪水,引起了党中央、毛泽东主席的高度重视,当即派林一山出任中南局水利部副部长,并着手组建“长办”,专门成立长江治水机构,由周恩来总理负责,制订长江防洪规划。1950年初,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说:“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后又说,“在三峡修一个大水闸,又发电,又便利航运,还可以防洪灌溉……”
      1954年长江中下游又发生洪灾。这年洪水还未退尽,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就到灾区视察,看望了灾民,还把林一山请来,研讨如何建造三峡大坝。林一山告诉毛泽东主席,他在三斗坪中堡岛选择了一个坝址,那里全是花岗石岩层,属于片麻岩,地质坚硬,不会产生风化。这席话,无疑增强了中央领导人对兴建三峡大坝的信心和决心。
  1956年,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
  1958年3月29日凌晨,毛泽东参加了成都会议以后,在重庆登上了“江峡轮”,视察长江航道,了解水下险滩情况。他看了三峡工程坝址中堡岛,提出了“把长江拦腰截住”的设想。
  1980年7月11日,邓小平同志从重庆乘轮船视察了三峡航道和三峡大坝坝址。1982年邓小平在听取准备兴建三峡工程汇报时果断表态说:“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89年7月,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视察了三峡坝区。1994年10月16日,江泽民考察三峡工地时指出:“既然已经下定决心搞这个工程,就要万众一心,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务求必胜。”
  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对三峡工程的施工进展同样十分关心,经常了解大坝的施工和运转状况,强调千秋大业要坚持质量第一,鼓励建设者要多作奉献。
                                                                                                 “积极准备 稳妥可靠”
  这个小标题,是1958年1月毛泽东主席在南宁会议后期讨论三峡建坝后提出的八字方针。因为三峡大坝兴建问题,涉及到中国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泥沙积累、防洪、航行、蓄水位高程、移民等诸多重大问题,从而引起全球和国内广大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各种不同意见颇多。
  1958年1月,中央召开南宁会议的最后阶段,专门讨论兴建三峡大坝的问题,特意把水利专家林一山、李锐请来,听取他们的意见。
  林一山从历代长江洪水危害说起,强调只有兴建三峡工程,才能控制川江洪水泛滥,而且对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会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李锐以1870年长江大水并未冲溃荆江大堤为例,强调堤防发挥的作用,认为现在兴建三峡大坝为时过早。
      三峡工程要不要上马?毛泽东委托周恩来总理负责调研。事后,周恩来在李富春、李先念的陪同下,邀请100多位水利专家登上了“江峡轮”,前往三峡坝区实地考察。他们先后到了南津关、沙市、荆江大堤、三斗坪中堡岛坝区,听取了群众意见,最后回到轮船上继续讨论。许多专家、学者一致同意把兴建三峡大坝,作为治理长江洪水的主体工程来抓。周恩来总理说:“取得一致看法,是很大的收获。”
  嗣后几年,由于遇到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三峡工程始终没有放到国家议事日程上来。
  1984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在酝酿兴建时,李锐又提出了大坝的高程问题。这时,重庆市政府考虑到让万吨船队可以直达重庆港,对发展西部经济有利,也写报告要求将正常蓄水位提高到180米的建议。
  中央考虑到这项巨大工程要做到稳妥、可靠,提出了重新论证的举措。水电部成立论证领导小组,下设14个专家组,参加论证的专家400余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查考察,绝大多数同志认为,采用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为妥。接着又分别审议通过了地质、地震、水文、生态环境、防洪、航运等14个专题,有403名专家在可行性报告上签了名。
这次重新论证的主要结论是:“三峡工程是难得的具有巨大综合效益的水利枢纽,经济效益是好的,财力上是可行的,也在国力能承受的范围以内。三峡工程建比不建好,早建比迟建有利,建议及早决策。”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从此三峡工程由论证阶段走向实施阶段。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三峡工程开工。
                                                                                                                  建设者的风采
    就在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不久,国家能源部副部长陆佑楣、水电部总工程师袁国林等人,接受国务院任命,首批来到中堡岛,成了三峡工程的开拓者。他们担任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的老总们以后,日夜领导两万名建设者奋战在第一线。
  这时,拥有现代化设备的葛洲坝集团的施工队伍赶来了。他们先在三斗坪召开誓师大会,总指挥在会上说:“三峡工程全球瞩目,我们中标为它动工兴建,是集团的光荣,也是每个建设者的光荣,为了把开挖工程赶在汛前完成,所以春节前就动工!”
  寒冬腊月,工地上积起了厚厚的冰块,他们由领导带头,破冰挖土,干得热气腾腾。盛夏,建设者们钻在密不通风的土槽里,挥汗挖土,从不间歇。经过几个月奋战,提前完成了开挖任务,并且评上了“优质工程”!
  接着,武警水电部队带着现代化设备,从广西来到了中堡岛。战士们在缺水少电的艰苦环境中,三个月内挖了土方369万立方米,提前超额完成任务,不愧是“金奖之师”。
  随着工程进展,三峡工程建设进入高潮,从全国各地调来两万多名建设者,同时在现场施工。老水利专家蒋养成来到三峡后,负责右岸工程部工作。当时要修一条500米长的围堰,工程快要竣工时,七月台风,卷起洪峰凶猛扑来。他心焦如焚,冒着大雨,冲上大堤,指挥抢修。建设者们泡在水里,经过几天几夜战斗,围堰终于保住了。
  年轻的水利博士生孙志禹,他来到三峡后,总公司大胆使用,让他负责大江截流工程,与蒋养成共同奋战。
  蒋养成告诉他,大江截流是三峡工程中的关键项目。截流时投到长江中的石料,有15000万方。长江里的水流量很大,要把它拦腰截住,就需要1400多辆卡车,日夜不停地抛下石料,否则容易被水冲走。
  为了在大江截流时抛下石料不被水冲走,必须在深水区做围堰,通过围堰打入基岩,再浇混凝土。这是非常关键的工程。建设者们日夜泡在水里打钻,可是,水下的岩石非常坚硬,钻头打断了几根,进深只有十多厘米。这要钻到何年何月?能不能搞水下爆破?答案是:不行!如果爆破损坏了围堰,整个工程报废!在这关键时刻,孙志禹查阅国内外资料,唯一的办法,引进发达国家生产的强力冲击钻。这时,总公司的老总们也在考虑这个办法,于是很快把设备引进来了,终于为大江截流赢得了时间!
                                                                                           惊世之举的百万移民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移民。”这是当时国务院总理李鹏的话。
  是的,在全球已建的8个巨型水电站中,无论是巴西巴拉那河的伊太普水电站,还是美国哥伦比亚河的大古力水电站,都没有中国三峡百万移民那样艰巨繁重的任务。
  在移民试点中,中央领导同志曾经指出:“三峡的库区资源很丰富,三峡工程的移民安置,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赔偿的办法,利用三峡库区内的资源优势,为移民开发新的生产门路,探索开发性移民的新路子。”
  为此,从1985年~1992年这8年内,连续进行移民开发试点工程。据调查,三峡库区地处湖北西部山区,境内崇山连绵,沿江征地区前面是长江,后面是陵岭的沿江走廊,如果按175米高程建设方案,库区淹没的范围,要涉及到四川、湖北两省的21个县,淹没区人口有84.62万人,耕地和园地36万亩,工厂1600多个,集镇114个。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安置,举世无双。
  经过试点,完成改土建园面积14.8万亩,已定植柑橘、茶、桑、沙田柚等水果地8万多亩,为移民建设家园创造了条件。
  经过各级移民干部的耐心动员,讲明政策,绝大多数移民都自愿拆房、主动砍伐果树,全家老小高高兴兴地敲锣打鼓搬到淹没线上重建家园。1992年春天,德国《民进周刊》记者阿尔太多,访问了老农民陈祖志一家。他问:“你们愿不愿意搬家?”老农说:“我们国家要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水坝,让子孙万代过上好日子,当然愿意搬家。”阿尔太多又问:“你们中国人是很讲孝的,移民要挖祖坟,你怎么想?”老农说:“路有千人拱手,墓有万盏明灯,我相信阴阳意同,祖先是不会怪罪的!”阿尔太多跷起大拇指说:“你们中国人挺好!”
                                                                                                            大展宏图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整个工程分为三期,总工期为18年。从1992年~1997年,为期5年的一期工程,主要是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修建混凝土纵向围堰及左岸临时船闸,并修建左岸永久船闸等施工。在1997年11月顺利完成大江截流。从1998年~2003年,为期6年的二期工程,主要是修建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及机组安装,永久船闸和升船机组的安装;从2003年~2009年,为期6年的三期工程,主要是左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目前,这座长约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三峡水库已屹立在长江两岸的河床上。据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三峡枢纽梯级调度中心介绍,截至2009年10月7日14时,三峡水库坝前水位已上涨至161.94米,比9月15日的水位145.87米上涨了16.07米,三峡水库新增库容接近100亿立方米。
  目前,三峡水库具有强大的蓄水调节和防洪作用。至今年10月末或11月蓄水将达175米水位。明年6月长江汛期到来前,三峡水库水位将降至145米的防洪限制性水位,为长江防汛腾出约221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为荆江防洪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具有巨大的防洪作用。如果遇到类似1870年那样的千年一遇特大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后,枝城站的最大流量不会超过56700立方米/秒,可不启用分洪工程,荆州市的水位不会超过44.5米,这将有效地控制上游来水,保障了武汉地区的防洪安全,大大减轻洞庭湖区的洪水威胁。
  三峡水利枢纽,目前已产生强大的发电效益,实现了当年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它雄踞于全球众多的巨型水库之首,电站的装机总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为输出如此巨大的电力,已引出15条50万伏高压路线,分别向祖国的北、东、南三个方向接入华中、华东电网,至广东建直流输电工程,有力地解决了华中、华东及广东、重庆地区的缺电问题。随着三峡电流的输送,每年可以减少排放形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1.3亿吨,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约300万吨和一氧化碳1.5万吨。这样,对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起了积极效应。同时,还可以为国家创造综合经济效益。目前,三峡电站的电价,如果暂按0.18~0.21元/千瓦时计算,每年售电收入可达181亿元~219亿元。这样强大的电力,用于工农业生产,按华中、华东地区1990年每千瓦时的电力创造工农业产值6元计算,三峡水电站每年可以为国家增加工农业产值6218亿元提供电力保证。
  自古以来,长江航道上游多暗礁险滩。自重庆至宜昌的650公里范围内,原有急流险滩、浅滩139处,绞滩25处,单行航道46处,上游河道万吨船队无法通航。现在,三峡大坝建成了,“高峡出平湖”,原来的险滩、浅滩已经全部淹没在深水之中,航道拓宽了两倍,水深增加了40%,江水流速也减缓了50%,有效地解决了“中游水浅,上游滩险”的难题。由于长江航道的改善,万吨船队可以直达重庆港,年通航能力从原来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减低35%~37%。随着拖载量的大大提高,船舶的耗油量也大为减少。现在,这条黄金水道,沟通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交通命脉,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