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期●《回眸开国60年》征文选登●

在群众工作中锻炼成长

作者:吴贻文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也是我参加革命60周年。解放前,我原在故乡太仓师范读书。太师学生清贫的多,共产党地下活动也很活跃。1949年5月13日太仓解放之后,我即响应党的号召,瞒着父母亲报名投身革命。5月20日,与30多个青年伙伴一起,由一位穿解放军服的教导员带领,身背背包步行3个多小时,从太仓走到昆山火车站,情绪高涨地乘上火车三等车厢到苏州地委青年干校报到学习。
      苏州地委青年干校当时招生数百名革命青年,编成七个大队,我们太仓和昆山去的学员合并为“六大队”。按照干校校部制订的学习计划,当时上课听大报告,由地委各位领导同志讲课。专员李干城给我们作了《形势和任务》、《为人民服务》的报告。他说,你们将来分配在苏州地区各县和地级机关工作,是地方干部,做好工业、财政、税务、交通、文教、卫生等各个部门的工作和区、乡基层工作,为人民办事。上岗后,首先要做好群众工作,深入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来办好党和政府的工作。他特别强调: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做官当老爷”,这同国民党截然相反,也是“人民政权”和“反动政权”的根本区别。他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早日奔赴工作岗位。我们每次听报告之后,分组讨论、消化,提高思想认识。校部、大队部总结时经常表扬我们苏南的青年有知识文化、接受党的教育快,如再下去经历群众工作的锻炼,就能成为一批有思想觉悟,肯吃苦耐劳,为人民服务的地方干部。这时我们才开始知道:参加革命后的首要任务,是当好一名地方干部,学会做群众工作。学习期间,我们学员还自己运粮运草,几百人浩浩荡荡走在苏州大街上的劳动队伍,引人注目,一改旧社会鄙视劳动的观点。校部还组织我们看歌剧《白毛女》,提高我们阶级觉悟,并参加打击银元贩子的斗争。8月,干校组织我们去吴江县抢救水灾。团长王炳南带队,他指挥我们乘上大篷船,迎着大风大雨,穿过几座桥洞,行驶至太湖水面,湖上水阔浪急,一片白茫茫,灾民们在仅有的几处堤岸上搭棚居住。我们大声与灾民说话,宣传生产救灾,并向他们发放救济粮。我们住在松陵镇政府,县委书记鲁琦光着头,抽着旱烟,像个普通农民模样,向我们介绍灾情。从县委书记身上,我们看到,共产党干部确实为人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第二天,我们就分成几个组,深入吴江县各个灾区,向群众开展生产救灾的宣传工作。我和一位来自胶东的南下女干部一起到庞山湖地区宣传。早饭后领几个馒头,几根萝卜干,随身带着当中饭,就下乡去了。那些日子,在灾区奔波,工作和生活都很艰苦,但大家看到群众遭遇这样的灾情,也就感到以苦为荣了。
      10月,我们返回苏州,地委干校改编为地委大队工作团,学习土改政策;11月上旬,各分团分赴各县搞土改工作。我分到昆山县城郊区委,同区委干部一起到农村做群众工作。任务是走村访户,重点发动广大贫苦农民,物色培养积极分子。我说的是本地话,老百姓听得懂。因此,大凡开座谈会、群众大会,往往由我发言或作报告(事先讨论好提纲)。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宣传工作,许多贫苦农民靠拢工作队,拥护党的土改政策,使土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做好群众工作,就先要和农民打成一片。当时我们吃、住都在农民家里。冬天,我仅带两条军毯,晚上睡觉冷,就和住户家农民青年合睡。有多次我和青年农民王德洪合睡在牛棚里的草席上。我吃在当雇工的毛和尚家。他家四口人(妻子和两个小孩),我每月请他去区政府领我的口粮36斤大米、菜金9元6角交给他家。常吃的是粥、麸皮团子、面团子、南瓜,菜是蔬菜,偶有荤鲜及自抓的鱼虾。我和他家共度了1950年的春荒。他妻子常说:“吴同志,幸亏你在我家吃,帮我过了难关。”冬天,我没有雨鞋,穿草鞋下村开会,走到农民家里,脱下湿袜在“脚炉”上烘,开完会穿上烘干的袜子返回。这样,我们和群众迅速打成一片,结成友谊,他们亲切地称呼我:“吴同志”。
      在建设小乡政权时,多数农民不识字,采取“丢豆子”办法选举干部。村选干部时,晚上点大汽油灯,光芒四照。候选人背后放一只用白纸封好的碗,让代表把豆子投入要选的人。选后贴红榜公布,选上的村干部引以为荣,办事都很积极。小乡干部3人:农会主任、乡长、民兵中队长,每月只有几十斤大米补贴。村干部都是义务,没有“误工补贴”,真是“人民干部为人民”。
      我从到昆山参加土地改革工作之后,一直留在昆山。从区委、区政府的武装、团委、民政、文教工作,到宣传部、文教局、市教育局,直至1989年离休,长期以来,我都是运用党的群众工作来完成各项任务。现在仍然离而不休,发挥余热,尽力做点有益于人民的事。2004年以来,我应昆山市老干部局和《大江南北》苏州市中心联络站的邀请,自愿和其他老同志们一起参加《大江南北》的宣传征订工作,至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昆山市的《大江南北》年征订发行数已从开始的180份发展到今年的2422份,增长13倍。实践证明,这也是贯彻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结果。只有真正团结依靠群众,宣传发动群众,杂志的征订发行工作才能不断巩固发展,赢得广大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