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期●青少年绿洲●

衣袂飘飘逢盛世

作者:朱静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在这60年间,世界变化得太快,对于今天的中、老年两代人而言,身边往事记忆犹新,而感受最深、体会最真的算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而衣着的变化,更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我的爷爷年近古稀,听他说起他们小时候的生活,我的心不禁一阵酸痛。爷爷说,他们小时候家里特别贫困,兄弟几个人合穿一件衣服,谁要出门就给谁穿。夏天,大家的穿着还好办些,到了冬天就在小夹层的单衣里塞些旧棉花御寒。那时家境好点的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到了50年代时,爷爷的家境好点了,但仍然很朴素。在爷爷姊妹们的央求下,太奶奶买了些布,给他们每人做了一件那时很流行的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她还按照画报上的服饰裁剪式样,动手给爷爷做了件当时最为时髦的中山装。那时拥有一套卡其布做的中山装是极其令人羡慕的,尤其是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爷爷说,他穿上太奶奶为他缝制的那件中山装时激动得都哭了。
  60年代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当时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那时条件虽然好多了,但每人的衣服上还是有补丁的。那个年代,过年时才能做一套新衣服,而且还是故意做大码的,以备身体发育后还能多穿几年。每年春节穿在身上的新衣服,肥大得不像样,衣袖、裤管都得挽起几层。新鞋子呢,则在脚指前端塞团棉花。爷爷还给我说过那时的顺口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改革开放以后,服装的花色、款式已经多样化了,面料和质地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爸爸妈妈结婚时开始流行西装,两人不仅穿了西装拍了结婚照,还拍了婚纱照。我在生活向小康过渡时出生的。爸爸说那时人的思想观念也更加开放,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人们的穿着不再像以前那样“清一色”了,而是“丰富多彩”。衣服的质地也越来越好,挺括、舒适、柔软;颜色也多姿多彩,不再只是白、黑、蓝、绿、灰等几种单调的色彩;款式更是五花八门,新颖流行。
  21世纪,中国人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它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更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自主时代,人们从简单的跟随潮流到现在的引领潮流;从盲目崇拜名牌到现在DIY个性服装的盛行,无不体现出了时代的更替和进步。而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2001年在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旗袍热遍世界!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服装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生活的富有、社会的进步,反映着民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趣以及对时尚的不同理解和追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已欣逢盛世,这个盛世也将永远定格在历史上,成为祖国人民的骄傲。(指导老师:孟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