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农业龙头企业拓宽发展空间
随着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农村土地越来越紧张,面对这一新的情况,地少人多的苏州市吴江区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纷纷到异地建立生产基地或创办加工企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原料基地型。如黎里镇杨文头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创办了金杨植物油厂,从国外引进一套色拉油的生产设备,利用本地的油菜籽生产色拉油,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青睐。但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乡村企业的发展,油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全市从上世纪90年代种植30万亩到2003年下降到13万亩,金杨植物油厂面临停产的尴尬局面。对此,村党支部果断决策,赴内蒙古呼伦贝尔建立10万亩油菜生产基地。企业除了给当地农民每亩500元的经济补偿外,还请当地农民种植和管理,这样不仅给异地农民增加了经济收入,也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发展的空间。据2013年统计,金杨植物油厂完成销售收入101475万元,上交税金910万元,实现利润866万元,成为吴江区民营食品行业的佼佼者。同里镇吴江永利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在安徽建立5000亩蔺草生产基地,并把蔺草加工成款式新颖的榻榻米、地毯、坐垫等产品。特别是近期开发的纸草产品,具有防霉、防潮、防静电的功能,收藏时可以折叠或卷起,非常方便,深受日本、韩国客商青睐。纸草产品的纸浆可以重复利用,属于环保型产品。2013年该公司完成销售收入达到4463万元,上交税金161万元,实现利润142万元,为国家创汇500多万美元。
二是外地加工型。如盛泽镇华佳丝绸有限公司,在本地桑园面积日益减少的情况下,于2004年赴苏北大丰市建立3.3万亩桑园基地,同时投资2000多万元创办了一家缫丝厂,将蚕茧就地加工成白厂丝。后来在国家“东桑西移”政策的推动下,华佳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花,抓住机遇主动出击,于2007年赴广西与象州县正式签订蚕桑合作协议,投资建立18万亩桑园基地,并收购8个茧站,新增20组缫丝生产线。而这时的丝绸行业正在走下坡路,不少丝绸企业都因原料不足纷纷转产、停产或倒闭。但华佳丝绸有限公司却是另一番景象:生产蒸蒸日上,外贸订单持续上升,中外客商络绎不绝。2004年世界文化遗产博览会在苏州古城召开,嘉宾和工作人员所穿的真丝绸服装,全部由华佳丝绸有限公司加工制作,因其款式新颖和质量上乘,受到中外嘉宾的一致赞扬。2008年,华佳丝绸有限公司又投资筹建“丝博园”,历时5年,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展示了盛泽地区纯正的农桑文化,受到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随着旅游项目的开发,华佳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应变能力。2013年该公司完成销售收入44145万元,上交国家税金1466万元,实现利润1781万元。
三是新品开发型。如吴江区平望水产养殖场,为了开发鲟鱼养殖新品,2005年他们赴三峡水库和苏北靖江水库建立鲟鱼养殖和繁苗基地,经过两地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养殖获得了成功。同时,他们在吴江长漾建立养殖生态园,形成了养殖、垂钓、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新景区,吸引了江浙沪一带的众多游客。
实践证明,吴江区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在异地建立生产基地,有利于农业龙头企业拓宽发展空间,有利于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把异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据华佳丝绸有限公司统计,他们在苏北大丰和广西象州两地创办的绸丝企业,招收当地农民工1000多名,每年支付工资达1000多万元,为异地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新的贡献。吴江平望调料酱品厂,是一家生产小黄瓜和辣油辣酱的老字号企业,产品列为江苏名特优产品,有部分产品还打入东南亚市场。该企业于上世纪 90年代在江苏的涟水和射阳建立6000亩蔬菜生产基地。为减少蔬菜长途运输的成本,该厂在当地创办蔬菜初加工企业,把蔬菜加工脱水后运回吴江进行精加工,以每亩蔬菜产值5000元计算,就可增加农业产值3000多万元。同时,蔬菜就地加工,每年支付给农民的工资就有5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