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期●《大江南北》创刊25周年庆●

《大江南北》为我提供了前进的坐标

作者: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0703班 芮永祺





  我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的学生芮永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在学生党员中推广《大江南北》的学习,我有幸拜读了该刊物。正是因为这次品读,我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党、党员、历史与自我发展的关系,建立了一个新的党员自我评价坐标体系,前进的目标更加清晰。
  下面请允许我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学习《大江南北》的感受。
  一、切问近思榜样效应
  有许多学子可能和我一样,之前,对于党的认识多是来源于课堂上老师的讲述、教材上的描述以及影视作品传达的一些笼统的概念。所以,我对党的了解便停留在那些灌输在脑子里的知识,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于是,对于一些新的评价与宣传内容,因为其往往是与之前的概念如出一辙、大同小异,模糊抽象的赞美带给我的是冷冷的机械化的感受。而《大江南北》的作者们深入浅出地还原党史,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个共产党人的生活、工作及细节的描述,把抽象概念中的共产党人还原成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时,使我耳目一新,感到倍加亲切与真实,更能理解共产党人面对困厄时做出的抉择与坚守的原则。
  这些榜样人物的介绍,为我们践行党的宗旨树立了一个个具体的榜样,更有助于我们共产党员在平素的生活中借鉴他们的模式自我提升、自我塑造。
  二、史料丰富情节翔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认识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进行认识世界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资料。《大江南北》杂志是以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为主线的,所以关于历史领域的信息量十分大,这些对我们来说是博大的精神食粮,让我们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塑造精神信仰体系。
  首先,因为杂志以人物为主线,以事迹为材料,刻画了有血有肉的极具真实感的共产党员,正是这种真实更衬托出他们的先进与伟大。还历史本来面目,这便是《大江南北》的独特之处。它没有号召我们对先进党员的口号般赞美与顶礼膜拜,将他们的事迹无限地神圣化与英雄化,使他们远离了现实中普通人的生活,给人一种抽象的感受,而是如一位长者娓娓道来“那些艰苦的岁月,那些可爱的共产党人”,旁征博引的讲述,却有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让读者们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伟大,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伟大。
  其次,文章中再现中国革命的那段艰辛岁月,让我们深深地为之震撼!让我们看到了中共党员为了革命胜利的悲壮奋斗史,无畏的牺牲史,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复兴史。记得中学语文课本上一篇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砥柱中流、岿然不动,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些曾经似懂非懂的语句,我在阅读《大江南北》时,恍然大悟。这些党史,这些革命史,这些拼搏史,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坚定的伟大信念的党,是一个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党,是一个心系天下黎民百姓的党。用我们自己的话说,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句话概括了党的全部信念与精神。而《大江南北》杂志中描述的一个个细节故事都折射出了这样的精神理念。
  唯有继承传统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展望未来。阅读党史是一个共产党员丰富学习任务的题中之义,“读史使人明智”,唯有学习党史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大江南北》历史与现实结合、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备的特点正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为学子们提供充足的历史养分,让我们从中汲取党的信念,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三、立足现实与时俱进
  当下社会是个瞬息万变、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关注的焦点无外乎每天的报纸头条,每条报道的主角,财经新闻,等等,由于物欲横流,整个社会愈加浮躁与喧嚣,喧嚣背后隐藏的却是精神信仰的严重缺失!当今很多的杂志关注点在于迎合市场需求,迎合一部分群体趣味的低俗化倾向,内容、格调都随之市场化,也就停留在提供信息层面,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然而,阅读完之后,这些无用的信息占据了人们的时间和脑细胞之后,便没有其他的意义,因为它们满足不了人们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大江南北》是一本格调优雅、内容隽永的杂志,在记录历史的同时,更注意立足当下、把握现在,为读者开辟一个汲取精神养料的广阔领域。
  我在阅读《大江南北》杂志时,最为深刻的感受便是杂志的与时俱进性与独具一格的特征。没有当下许多杂志的那种对社会逸闻趣事一味的追捧,一味的追索,对八卦新闻的捕捉与探讨;而是展现了一段段历史故事,一个个当下社会发展主题,它的着眼点更多的是从社会的宏观发展角度出发,结合微观的个人发展模式,为人们的精神信仰提供了归宿。扉页中的一篇篇简短却又深刻的文章,学习与思考栏目中先进的共产党人的“批判与自我批判”,博览篇目中关于国家现实大事件的记录等等。这些深刻的文章,如一记镇定剂给躁动中的读者们以砰然一击。让我们明白,在追求外在物欲的满足时要铭记精神领域的耕耘,要学会时刻反思自己,反思当下的生活,反思我们的信仰。
  独辟蹊径,特立独行。在杂志行业市场化、趣味化的趋势中,《大江南北》依旧保持着这种独立的优雅的风格,这一点也是让我为之感动的!它坚守着阵地,把握着发展方向,始终践行着“宣传革命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优良传统”的办刊宗旨。
  在浩如烟海的艰深晦涩的读物中,《大江南北》以其深入浅出的故事讲解与评论道出了共产党的伟大之处,通过一个个情节一句句真诚的话,润物细无声般滋润了我们的心灵。
  在坚持既有模式的同时,贵刊可以从结合新的读者需求做进一步的完善,以下是个人拙见:
  第一、作品内涵深化方面可以更加完善。
  作为一名大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扩大化以及深刻化,我们在看问题时就往往带有一种批判的眼光,看问题的角度也就多样化、深刻化了。所以,一本好书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在量的方面,有用的信息要充分;在质的方面,见解要深刻,最好带有一定的批判色彩。而我个人认为,《大江南北》在做好“史料丰富文学性强”的现有优势的基础上可以开辟一些针对大学生口味的专栏,发表一些更加具有学术性及批判性的文章,从而立足历史传统,深化发展主题,提升认识高度,内涵广博而精深。
  第二、开辟党内、时政热点的主题探讨阵地化与实践化模式。
  对于大学生来说,关注当下社会热点是很多人的需求。法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社会学科,其发展与深化更是离不开对社会热点的研究与思考。因为《大江南北》的内容历史性特点,在时政研究领域不妨可以尝试着党内热点研究,比如在新的党内文件学习及其成果展示方面可以进一步地丰富全面;再如立足党的历史,结合当下新的社会发展形势探索党建新模式(可以涉及社区党建和学生党建),而这些新模式我们华东政法大学也在积极响应号召以及创新发展模式。深度探索成果便可以在新开辟的专栏中进行展示,这样可以有利于杂志内容的广博化,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第三、创新发展路径,与高校理论型机构搭建共建平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理论型机构始终致力于自我发展模式的创新性探索,不断完善发展路径,比如深入社会进行创新性实践调研,与其他高校联合相互借鉴经验,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做好理论创新品牌项目。高校在理论创新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同时又有较大的需求。《大江南北》有较大的实践和理论优势,在提升自身实力并且进行市场推广时,不妨与高校搭建共建关系,使得优势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创新发展路径,理论与实践搭台唱戏,从而达到良性互动。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广大华政学子表达对贵社的诚挚感谢,是你们的努力与付出让我们阅读到如此好的一本刊物,给我们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认识我们的党、认识我们的历史;是你们的恳切与真挚,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让我们后辈学子寻找到了践行党的信念的模式与路径,让我们成长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