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期●读者*作者*编者●

让善良之花植根孩子心田

作者: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 秋水


邻家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晓宇,在一次集体活动中,把自己的饮料给了一位生病的同学,回到家里,晓宇高高兴兴地把这事讲给妈妈听,满以为妈妈会表扬她。谁知妈妈嘲讽道:“你也太善良了,别人有困难你帮助,你自己有困难谁来帮助你?她要吃她不晓得自己带?我咋生了你这个傻孩子哟!”晓宇喜悦的表情顿时凝固了,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也就此被家长扭曲了。无独有偶,第二天走亲戚,傍晚,孩子晓凌哭哭啼啼回来了,原来,晓凌在放学的路上,和几个孩子玩耍时发生了肢体冲突。我的这位亲戚是这般教育孩子的:“打架要狠,打不过你就抓他,咬他。”言语之中,传递的全是仇恨。

细细想来,这两位家长对自身权益维护得很好,他们总是要求别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却从不要求自己孩子尊重别人的权利。这样的教育,看似为孩子好,其实是害了孩子,只能导致孩子自私任性、心如铁石。不久前发生的“招远血案”,5名犯罪嫌疑人中的一名未成年人的表现实在令人发指,据通报,民警到达现场后,发现受害人躺在血泊中,一名犯罪嫌疑人用脚狠踹受害人上半身,一旁的未成年人则拿着铝制空心拖把殴打受害人头部,且不听民警劝阻。最后,当民警将行凶者一一带上警车的那一刻,该未成年人却声嘶力竭地对民警大喊:“是我干的,与他们无关!”很难想象,这些行为会发生在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身上。联系到“重庆摔婴女孩”、“时尚女生虐猫”等诸如此类令人不寒而栗的事件,毋庸置疑,这些事情折射出的问题很多,但最基本的一点,乃是作为人道精神的善良的情感在孩子身上的缺失。这让我们深深认识到: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人格,让善良之花植根于孩子的心田,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宗旨。有了善良,人们才会同情弱者;有了善良,社会才会扶危济困。一句话,善良是人生的雨露甘霖,使世界充满仁爱,让岁月溢满温馨。

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善良教育”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论语》中就阐述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你们这些孩子,在家自然要孝顺父母,外出自然要敬爱兄长,少说大话而诚实可信,博爱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事做好了,你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反观时下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教师操心的只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像只要成绩好了,就一好百好,尤其对那些娇惯孩子的家长来说,孩子不用懂得跟别的孩子相处,更不需要做家务,所有的事情都是家长替他们包了。而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只是紧紧围绕中、高考指挥棒,非常简单地以分数作为奖惩机制的依据,没有人顾及孩子的心灵感受,甚至还有部分教师刻意安排和鼓励孩子之间的告密和揭发,人为造成孩子之间互相为敌的氛围。须知,一旦我们把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尺度局限在了成绩好坏这么一个唯一评判标准时,又怎么可能站立起聪慧而正直的人呢?!

法国作家雨果认为,人世间最宝贵的是善良:“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比喻:“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听到。”而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则这样告诫人们: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以善良之心对待人生和社会,这是一个人应当一生追求的道德规范。由此,针对孩子的善良教育不可或缺,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不能背道而驰,否则,倘若将来结出恶果来,则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