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期●读者*作者*编者●

《滴答声响战顽敌》一一文严重失实

当事人、新四军老战士吴建平来信提出尖锐批评

作者:

 《大江南北》杂志2014年第7期“老战士专访”栏目,发表了薛鲁光的文章《滴答声响战顽敌——记情报战线上的女英雄吴建平》,讲述了我在四明山的几则战斗事例,绘声绘色十分精彩。可是,我必须指出这篇文章内容严重失实,我从未在情报战线工作过,也没有获得过女英雄的称号。

 我在四明山时期,只是一个刚刚参军未满15周岁的小战士,哪里会有这么传奇的战斗故事?作者来过我家,但我没接受采访,也叫他不要写我。但他竟炮制出这样一篇东西。我的老领导老战友看到文章内容不符合事实,纷纷来电询问有关情况,我是有口难辩,十分尴尬。我真不知道文章的依据是什么,太离谱了。

深受新四军老同志钟爱的《大江南北》杂志,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新四军革命精神的重任,理应实事求是地传递正能量。“老战士专访“是讲真人真事的,不能像有些影视剧那样演绎离奇情节,塑造奇葩英雄;惟有做到真实、朴实,才具有亲和力、感染力。《滴答声响战顽敌》这篇文章,虽然是正面宣传报道,却犯了失真的低级错误,暴露出工作中不足之处。如果作者和编辑的工作作风细致一些,这样的错误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以上是我的一些情况说明和意见,不妥之处,请指正。

                                                                       吴建平

 

作者薛鲁光的致歉信

 我是《大江南北》2014年第7期《滴答声响战顽敌》一文的作者。大概在20134月,我奉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副会长陈晓光之命去采访吴建平,由于吴老不肯接受采访,事后感到写不成文章,又由于过去投稿屡投不中,我便凭空进行了文学艺术加工。

我缺乏纪实采访的常识,将文学创作的艺术想象和夸张运用到纪实专访中。该文中两个关键的情节都是我虚构的:第一个情节是修好被敌机炸坏的电台,受到部队首长的表扬;第二个情节是在湖上发出电报挽救了部队,被《战斗报》报道为女英雄。这都是我看了电视剧里的一些情节,移花接木到吴建平身上。

虽然我的主观出发点是为了宣传新四军,但在客观上是对革命历史的胡编乱造,而且对吴建平老人是很大的伤害,令她蒙受委屈和误解,十分尴尬和难堪。对此,我郑重地向吴建平老人表示道歉,是我损害了她的名誉,实在对不起!我也要向《大江南北》编辑部和广大读者致歉。我今后一定引以为戒,绝不再犯类似错误。                          

薛鲁光


 

编者的话

本刊今年第7期“老战士专访”栏刊登的《滴答声响战顽敌——记情报战线上的女英雄吴建平》一文,刊物发出后收到当事人吴建平同志的来信,尖锐批评该文内容“严重失实”、“太离谱”,她从未在情报战线工作过,也没有那些传奇故事和获得过女英雄的称号,令她十分尴尬。接到来信后,本刊当即与该文作者薛鲁光联系核实,他承认吴建平同志的批评正确,文中两个关键情节都是他虚构的,表示今后要引以为戒,绝不再犯类似错误,并写了致歉信,现将这两封信一并刊出。

我们认为,吴建平同志发现本刊和作者的错误后,立即义正词严地提出批评,说明事实的真相,这种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的态度是很值得称道的,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本刊在发表该稿前,事先没有同吴建平同志联系,向她校核,把关不严,也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在此,我们谨向吴建平同志和广大读者表示深深的歉意!

需要着重提出的是,写历史、写新闻(历史实际上就是过去的新闻),同写小说、写文艺作品不同,后者可以虚构,而前者则必须真实,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对不允许虚构,不允许胡编乱造。这是历史学、新闻学必须严守的一条“底线”,决不可突破。本刊作为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创办的以宣传新四军、宣传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刊物,对此在思想上是重视的,但具体防范措施不力,教训深刻。为此,本刊希望各位作者在向本刊投寄这类稿件时,一定要尊重历史、尊重受访者,形成稿件后应交受访者本人、家属或有关单位核实,以杜绝这类“低级错误”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