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期●老战士专访●

矢志不渝跟党走 关心后代献晚年

——访周池碧、燕绍俊伉俪

作者:贾勇

盛夏时节的上海暑气逼人,似乎比平日更喧闹繁华,而位于市区一隅的蒙自路,被成荫的绿树掩映,却显得清静宜人。我来到坐落在此的华电公寓,登门拜访一对热心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人:周池碧、燕绍俊夫妇。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陈旧简朴的家具,上面摆放最多的就是书籍和奖状,墙上悬挂着的国画上,一只猛虎昂首站立,真是惟妙惟肖。燕老指着画中的虎对我说:“我和老周都是属虎的,今年都已经89岁了。”

周老和燕老都是1926年生人。周池碧女士1938年参加革命时年仅12岁,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5年撤离上海后到华中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随部队征战大江南北。上海解放后,她回到上海工作,直至1982年从华东电网有限公司离休。燕绍俊出生在山东郓城的一个贫农家庭,10岁时随伯父闯关东到东北,1946年参加革命,在黑龙江先后担任税务员、办事员、副区长等职,1949年入党,此后长期在工业战线工作,1987年从上海市电力公司离休。

离休后,二老始终热心各种关心下一代工作。上海培明中学和向明中学的“林杰奖学金”就是周池碧设立的,近年来,周老已先后为“林杰奖学金”捐赠了12万元。她还和老伴燕绍俊在社区创办老年读书室,组织居民读书学习,为建设文明小区服务。燕老同时还连续19年在电力系统宣传发行《大江南北》杂志,在电力职工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设立林杰奖学金

 “您是怎么想到要设立林杰奖学金的?”

听到我的提问,周老娓娓道来:“培明中学是我的母校,林杰烈士是我的学姐。1938年我从培明附小升学到培明女中,就遇到了比我年长两岁的林杰,她主动接近我,宣传抗日思想,还介绍我参加了上海学生界抗日救亡协会(简称“学协”),这是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她介绍我看的《论持久战》和《西行漫记》,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心。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立志将终生投身于革命事业。”

林杰,原名周丽华,1924年出生于上海,家境富有,但是日寇在上海种种侵略行径令她无比愤恨,她决心抛弃舒适的生活,为挽救垂危的民族而奋斗。周丽华就读的培明女中,当时胡乔木同志正以图书馆管理员的身份为掩护,在师生中进行抗日救国和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培养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培明女中中共地下党支部。1939年底,周丽华在培明女中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8月,中共东路特委派周丽华到澄锡虞地区开辟民运工作,化名林杰。11月底,林杰在陆桥镇遭到暗杀党的枪杀。

年近九旬的周老回忆起和林杰烈士相处的点点滴滴,至今记忆犹新:“我和林杰大姐一起参加‘学协’活动,组织同学们唱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五月的鲜花》、《你是灯塔》等等。每星期她都要到我家来一次,听我汇报周围同学的思想情况,然后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谈论抗日救亡大事。她使我感受到一种阶级友爱,我深深眷恋着这超越了同学情、姐妹情的同志情。

周老说:“我虽然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多年,但从未间断过学习,我感到还要为党的事业奋斗,还要为社会做贡献,所以离休之后就一直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而工作也让我好像又回到了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设立林杰奖学金,就是为了让青年学生不要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牢记为今天幸福生活牺牲的革命先辈,我希望他们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林杰牺牲时也就是个高中生的年纪,她的故事孩子们也更容易接受。林杰大姐总是提醒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她告诉我‘一个小青年生活好了不算好,要全国人民都好’,这也是我想要告诉现在的学生们的。”

因多年以来致力于关心下一代工作,并在培明中学和向明中学设立了“林杰奖学金”,周老多次被评为“卢湾区(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打浦桥社区“关心下一代优秀个人”等。我翻阅着这些奖状、证书,还有周老主编的《榜样的力量》小册子(共2集),参加各种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的讲话资料,和周老结对共建的学生给她写来的汇报等等,不由对老人肃然起敬。在看到向明中学以林杰烈士事迹为素材编排的话剧《榜样的力量》的剧本时,我问:“这是同学们自己写的吗?”“是的,这是同学们自己写剧本,并且自导自演的。”周老答道,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引领读书风尚

燕绍俊是华电公寓的楼组长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委员,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是他的日常职责。

1998年,燕老和周老刚刚搬进华电公寓时,就带动社区居民开展读书活动。最初,他们是组织大家到卢湾区文化馆看书学习,但有的居民年事已高,走出社区很不方便,他们就把“好事”揽到自己家里,让客厅成了阅览室。随着人数增加,家里也容纳不下了,燕老凭着楼组长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向小区物业争取到了一间24平米的屋子,作为读书活动室。他们成立了学习小组,由周老担任组长,还制定学习制度,每两周学习一次,雷打不动。学习内容紧扣时代脉搏,紧跟党中央政策方针。

在学习小组的带领下,华电公寓居民读书学习蔚然成风,被评为区“文明读书楼”,燕老家也被评为区“学习型家庭”示范户。华电公寓超过三分之二的家庭被评为“优秀读书家庭”或“读书乐家庭”。为此,中共上海市委老干部局领导还专程前来看望,高度赞扬了老两口好学的优秀品质:“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燕老说:“我青少年时期家境非常贫困,10岁就逃荒去了东北,日本战败投降后,家里才分到了土地和房屋,我尝到了革命的胜利果实,这让我产生了报答共产党、拥护共产党、跟共产党走、为共产党工作的想法。之后我参加了税收、土地改革、粮食征收、支援抗美援朝等工作,是党教育了我,让我去学习,不断地培养我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人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指引我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成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这不是喊口号,这是我的真切感受啊!”

“所以,您老离休后就一直想着为社会多做点事,来回报党。可是您已经快90了,可以安享晚年了,特别是您还在电力系统宣传发行《大江南北》杂志,这可是要劳心劳力的,您的孩子们有意见吗?”我问。

“呵呵,离休后继续从事一些社会工作,确实有点累,但是我的身体很好,除了耳朵有点背,没别的毛病,老周的身体也很好。”燕老笑着说,“我家多次获得卢湾区、上海市、全国的‘五好文明家庭’称号,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我觉得我们的晚年生活很充实、很幸福。我从1996年就开始发行《大江南北》杂志,因为这份杂志是宣传新四军、宣传革命传统的。我虽然不是新四军,但我是党的干部,为党工作是责无旁贷的。我平均每年发行都在200份左右,数字不算多,但多发行一份,革命精神就能多被年轻人接受一些,革命传统也就能多传承一些。今年我还准备再多跑几家单位,争取再多发行一点。我的孩子们对我也是支持的,我女儿就愿意陪我一起去。我现在参加杂志社的会议,也都是我的女儿陪我一起去的,我耳朵不好,需要她为我作记录啊。”

告别二老,已是黄昏时分,仲夏的夕阳映照着天边的云彩,分外的绚烂。我不禁从心底里祝愿:愿你们的晚年像夕阳一样美好,愿你们的品格照亮更多的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