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新兴版画先驱林夫烈士
林夫,原名林裕,字宽如,1911年2月22日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江南林家塔村(今属苍南县钱库镇)一个贫苦农家。他从小读书用功,喜欢绘画,1932年中学毕业后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同年,林夫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下属的由一些青年木刻爱好者组织的M.K木刻研究社。12月,林夫与野夫等由冯雪峰介绍第一次见到鲁迅,聆听了教诲。
1934年,林夫积极响应鲁迅倡导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成为了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创作了许多版画。1934年5月,他发表了马克思像木刻,为此被法租界工部局逮捕。出狱后,他与鲁迅关系更加密切。1935年木刻《母亲》,参加在北平举行的第一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加入上海美专游行队伍,走在斗争前列。是年,他美专毕业,留在上海继续以木刻创作为武器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6年7月5日,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在广州开幕,展出了林夫等青年木刻家作品,受到社会各阶层的热烈欢迎。10月初展览到了上海,10月8日是最后一天展出,卧病的鲁迅不顾家人的劝告,来到“八仙桥青年会”,与林夫等几位青年木刻家畅谈了整整3个小时,并摄影留念。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坐在鲁迅左侧的林夫,正聆听鲁迅的发言。这次会见是鲁迅与他所热爱的青年们的最后一次见面,11天后,鲁迅便与世长辞了。林夫生前的难友季音1997年12月1日在写给沙飞后人的信中回忆说:“沙飞拍摄的鲁迅先生接见林夫等人的照片,林夫在狱中仍收藏在身上,直至牺牲。”
林夫的版画题材广泛,刀法粗犷,黑白对比强烈,善于用刀和笔反映现实生活和宣传革命道理。他擅长绘画、篆刻、砖刻,尤精于木刻。他所创作的《马克思肖像》和《毛泽东肖像》木刻,是国内同类作品中最早的木刻肖像,颇具历史文献价值。木刻《母亲》是林夫的代表作,它表现了一位普通的女性形象,作品看似平淡,艺术感染力却非常强烈。该作品入选《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这本专辑曾被鲁迅称之为“聚全国出品的精粹的第一本”。1981年9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中选收了林夫砖刻《轰》,木刻《押解革命者》等。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从上海返回平阳家乡,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月,他在以粟裕为校长的山门抗日救亡干部学校负责宣传工作,创作了不少抗战宣传画。他参与创办浙南第一份抗战画刊《抗敌漫画》,创作了国内最早的毛泽东和朱德的肖像木刻,刊载在1938年1月15日出版的《抗敌漫画》第六期上。1938年3月,粟裕率部赴皖南编入新四军,林夫奉命留在温州,任新四军驻闽浙边后方留守处抗日流动宣传队副队长,和队长连珍一起带领20多名青年男女队员,在平阳、泰顺、瑞安等地的城乡宣传抗日救亡。两个月后宣传队解散,林夫留在平阳,先后担任中共平阳县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统战部长等职,领导创办《平报》,以木刻、砖刻、漫画、诗歌等作为武器,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0月,林夫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9年春,他在丽水和郑野夫、金逢孙组织“七七版画研究会”,主编《红五月》纪念木刻集。由于当时在丽水没有找到党的关系,林夫和几位同志计划去延安,途经金华时受阻,只得折回平阳。
1940年3月14日,他创办的平阳鳌江《平报》遭国民党当局查封,林夫不幸被捕。在平阳被囚禁5个多月后,转押温州。由于他拒绝敌人诱降,后被押解到金华审问,最后被送入上饶茅家岭禁闭室。1941年3月,他被编入“特别训练班”(即上饶集中营)。在狱中,他没有放下“武器”,不能搞木刻、砖刻,就画漫画,通过地下党交通员和亲友探监机会,将抗日漫画送出去,发表在《战时民众》等刊物上。在上饶集中营,他与冯雪峰、郭静唐、郑丹甫等共产党人,以笔为武器,鼓励战友,打击敌人,创作了《捉鬼》、《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等漫画。林夫在集中营里,经多次刑审,遭受毒打,脚部受重伤,仍坚强不屈,1942年被作为“政治顽固分子”编入第六中队。
1942年5月,日寇攻陷浙江衢州,逼近江西上饶,集中营向闽北迁移。6月17日,队伍转移到福建崇安县赤石镇崇溪河畔时,林夫所在中队的全体同志,在渡河上岸后根据党组织计划开始暴动,奔向武夷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石暴动”。当时,林夫身患重病身体极度虚弱,不幸中弹受重伤,重落魔掌。林夫受到严刑拷问,始终未吐露暴动秘密,被枪杀在崇安赤石附近的虎山寺侧。
1999年,烈士的家乡建立了林夫纪念馆。现在,林夫纪念馆是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