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4月间,为了加强宣传,鼓舞干群斗志,县委决定创办《如东大众》报西版。
组织上调我等8个人组建班子,蔡暹为书记(他兼职不来),丁炳为副,还有蔡立峰(大蔡)、蔡朋(小蔡)、白竞、张镜、沈九贵等人组成。每隔两三天出一期,8开两版,宣传解放区军民胜利的消息及本地群众、干部、民兵、游击队、地方武装对敌斗争的消息,每期印500多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共出了近100期。遇重大胜利,标题还套印红色,发给城东、景安、栟丰三个区各乡村阅读、张贴,并和华中解放区各地交流。在东西南北各40~50华里的如中地区,四边交通沿线被敌人严密封锁,中间由还乡团设了10多个梅花桩样的据点,中心区还驻有敌正规军机动营。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通过这份报纸,传递消息,干部群众再一传十,十传百,对各地的情况还能有所了解。敌人对它则恨之入骨,见到张贴的油印报即撕掉,还追查来源。
报社的设备很简单,两块钢板,几支铁笔,一筒蜡纸和一架油印机,都装在一个可背的布袋里,一有敌情,背起来就走,放下来就可以工作。我们当时经常活动地点在栟茶、岔河、双甸三交界地区,三角渡西南的柴港、高马桥、双窑这一带比较偏僻、荒野的地方。我们也常去一些基本群众家过夜。这也是为防奸细告密,所以我们天天转移住址。报社还有些油墨和油光纸,就藏在这些群众家,油墨埋在田间土里,油光纸则藏在草堆里,移防到那里随时可以取用。当时敌情十分紧张,我们工作都在天黑以后。刻钢板,油印,分发包装好,一般是晩间送往交通站(邮局),偶尔也有傍晚送。三人分工,一人在前当尖兵,两人各提篮或背包在后100多米,一能避敌情,二能防暴露交通站地址。如中交通站长是精明强干的女同志薛宾,她和我们之间每天都有联系,因稿件都从她那里来,印好的报纸,又从她那里邮出。
报社由丁炳全面负责,我和白竞负责编写,大蔡画画,小蔡刻标题大字,张、沈负责行政联络工作。大家都是百姓装束。一有敌情和群众一起走,完全一样,敌人难以辨认。每天天黑以后移防驻地,先定好地点,然后七个人分三批走,以防暴露目标。因为要带办报用品走,所以都不带被子,驻地群众家只要有床铺,都主动让我们住。有时没床铺,就用稻草、玉米秆子铺“金丝金条被”,既垫又盖。有几次我们就睡在灶头旁边,因为非常疲劳,还睡得挺香的。丁炳个子大,他是领导,事事带头做模范,晚间移防,油印机(较重)多由他背。同志们团结一致,相互照顾,帮着干日常事务。另一次敌人组织大篦梳式的“扫荡”,我们被逼得向西北方向跑,没有路走了,只得跳入大河游水退向王家园,大蔡不会游水,靠别人把他背着游过去。过了大河,我们伏在麦田里,船都被敌人抢走了,河上没桥,河那边是栟茶区界。敌人过不了河,就用枪射,只听到麦穗哗哗响。直到下午敌人撤退后,我们才回来换衣服、吃饭。不管情况多么紧张,夜里照常上班,报纸从未停过。
这份报纸,在那时还确实发挥了传播胜利消息、介绍斗争经验、鼓舞干群斗志的独特作用,不少区、乡同志还积极投稿,支持我们办报。到1948年初,在陕北、山东等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地方,我们打了好多个大胜仗,我九分区地方武装也打了不少小胜仗,迫使敌人撤掉了梅花桩据点,封锁也有缓解,交通也比以前方便,形势有所好转,《如东大众》报西版完成了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