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期●特稿●

一个伟大的事变

——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历史回顾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1947年6月30日夜,邓小平和刘伯承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向鲁西南进军,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取得鲁南大捷歼敌五万三千余人图为战斗结束后陈毅(坦克上中坐者)张鼎丞(前左)张云逸(前右)在缴获的坦克上合影

跨入2007年,人们自然会想起60年前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的1947年。1946年6月下旬,蒋介石在完成全面内战的准备和部署之后,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悍然发动了对各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战争开始时,蒋介石自恃自己的武装力量远远超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声称“只须三个月至五六个月”他就可以取得胜利。然而仅仅经过一年的严重较量,人民军队先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随后又挫败了它的重点进攻,于1947年6月下旬开始战略反攻,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从1946年6月下旬至1947年6月下旬的这一年稍多一点的时间内,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内进行。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人民军队依托解放区的有利条件,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将抗日时期以分散兵力打游击为主的作战方法改为以集中兵力以运动战为主的作战方法。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大踏步进退,以歼灭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内线作战一年的历程大体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约四个月。
  ——从1946年7月至10月的头4个月,在军事上称为“战争初期”。这时中共中央所提的口号是“武装自卫”。这个口号表明,这场战争是国民党强加于中国人民的,中国共产党被迫应战,其目的是为了制止战争,恢复和平。在这期间,各解放区人民军队经过大小80多次战役、战斗,包括中原解放军胜利突围、苏皖解放区的苏中七战七捷、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定陶战役等重大战役在内,我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32个旅,连同非正规军在内,共约30万人。人民解放军损失约12万余人。国民党军队的损失是我军损失的2.5倍。由于解放军有俘虏补充、伤员愈后归队,加上解放区翻身农民参军,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127万人上升至137万人。在这期间,国民党占领了解放区县级以上城市153座,其中包括张家口、淮阴、菏泽、集宁、承德、安东(今丹东)这样一些解放区的中心城市。解放军则收复和攻占了48座县城,得失相较,解放区失去105座县级以上城市,包括大片土地。
  如何看待战争初期4个月的形势,这对战争双方的最高指导者判断战争形势的发展趋势,以及确定如何继续指导这场战争,极为重要。
  蒋介石认为自己进行的是“现代作战”。他的根本观点是:“无都市即无政治基础,无交通就无政治动脉”,所以,“最要紧的莫过于交通,而要控制交通就先要控制都市”。从这个观点出发,他要求部队“必须把匪军所占领的主要都市和交通据点一一收复,使共匪不能保有任何根据地”而成为“流寇”,然后加以“清剿”。现在,在占领解放区105座城市后,他以为自己已取得重大胜利,他的战略目的已接近实现。因此,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决心进一步向解放区进攻,扩大内战。10月11日,也就是在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的当天,他就宣布在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准备出任“总统”。不久,又下达了进攻延安的命令。这样,蒋介石就完全关死了和平谈判的大门。
  但是,一贯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而特别重视打歼灭战的毛泽东,却从上述作战数字中得出了同蒋介石恰好相反的结论。10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总结了全面内战爆发后的作战经验。指示认为:我必胜,蒋必败,除了政治上、经济上蒋介石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等原因外,“在军事上,蒋军战线太广与其兵力不足之间,业已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此种矛盾,必然要成为我胜蒋败的直接原因”。指示指出:改变敌我形势和争取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继续大量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使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重大变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11月18日,也就是在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召开的第4天,毛泽东又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份党内指示中,向全党指出:“此会开幕之日,即蒋介石集团开始自取灭亡之时”,“开‘国大’、打延安两着一做,他的一切欺骗全被揭破,这是有利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的”。在这份指示中,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名称来取代前一阶段一直使用的“自卫战争”。这表明实现国内和平已不再可能,客观形势迫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别无选择,只有下决心以战争的手段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的4个月,为战略防御的第二时期。由于战争双方的最高统帅对战争初期4个月形势所作出的判断截然相反,在这期间战争的规模逐步扩大,战局进一步朝着有利我、不利敌的方向变化。各战场的解放军,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继续依托解放区,机动灵活地实行内线作战,不断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其中,华东战场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于1946年12月会师,集中兵力较多,不久合编为华东野战军,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在陈毅、粟裕等指挥下,连续于当年12月发起宿北战役,歼敌2万余人;于1947年1月发起鲁南战役,歼敌5.3万余人;于2月发起莱芜战役,开创歼灭集团军的先例,连同次要方向的作战,此役合计歼敌7万余人,比较圆满地实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打大歼灭战的要求。
  这4个月内,各战场解放军共歼敌正规军34个旅,连同非正规军共约41万余人。我军损失约12万人。敌占我城市87座,我收复和解放城市87座,得失相当。
  这4个月的作战,与战争初期的4个月相比较,具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特点:歼敌万人以上的歼灭战为前4个月的4倍;俘敌正规军少将、旅级以上高级军官为前4个月的3倍。敌人损失的兵力为前4个月的1.37倍,而敌我攻占城市的对比则由3.2∶1下降为1∶1。敌我兵力损失的对比,由前4个月的2.45∶1增至3.45∶1。敌人损失的兵力中,被俘、投诚、起义与伤亡的对比,由前4个月的1∶1上升为2∶1。这些数据生动地说明了:我军遂行的歼灭战役规模越来越大,战斗力明显提高;敌军则士气低落,战斗力明显下降,战略上的主动地位正在丧失。战局的发展确实“犹如爬山到了过山顶的时候了”,翻过了“山顶”,我军就可大举反攻了。
  ——从1947年3月至6月,是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的最后4个月。经过前8个月的作战,国民党军队严重受挫,蒋介石不得不承队:占地愈多,则兵力愈分,反而处处被匪军牵制,成为“被动”。为改变这种状况,他从1947年3月起,被迫放弃全面进攻,在其它战场转取守势,抽调兵力对南部战线的两翼——山东和陕北战场,实施重点进攻,企图在消灭这两区的解放军后,再转用主力于其它战场。
  中共中央及时分析了战争形势。1947年2月1日,由毛泽东起草,向全党发出了《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指示,指出:“目前各方面情况显示,中国时局将要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蒋介石的攻势虽然还在继续,但比较1946年秋季已经衰弱得多。“我军已在几个战场上开始夺取了主动,蒋军则开始失去了主动。”“为着彻底粉碎蒋军的进攻,必须在今后几个月内再歼灭蒋军四十至五十个旅,这是决定一切的关键。”中央军委确定全军继续执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内线作战。要求陕北、山东两区我军实行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抓住战机,逐批歼灭进犯之敌,为尔后转入战略进攻创造条件;要求豫北、晋南、晋察冀、东北等战场部队,依据各区具体情况,举行战略性反攻,大量歼灭敌人,逐步收复失地,以配合陕北、山东我军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蒋介石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关内有三个重要根据地,即以延安为政治根据地,以沂蒙山区为军事根据地,以胶东为交通供应根据地。因此,对这三个地区必须“犁庭扫穴,切实攻占”。
  但是,蒋介石的美梦这一次又彻底破灭了。
  在陕北,由于敌我力量对比为10∶1,过分悬殊,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采取“蘑菇”战术,与敌周旋,寻机歼敌。解放军西北野战兵团(后改称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遵照中央方针,不断给国民党军队以有力打击。在撤离延安后45天内,西北野战兵团将敌磨得精疲力竭,先后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歼敌2万余人;而后转战西北方向,并在沙家店战役中全歼敌整编第三十六师。到8月间,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已被粉碎。
  在山东,国民党军统帅部调集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的兵力用于这一地区,企图迫使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与之决战,或逼迫华东野战军北渡黄河,从而占领整个山东解放区。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等指挥下,首先于1947年4月下旬在泰安歼灭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约2万余人;接着于5月中旬在临沂以北山区的孟良崮地区,经过鏖战,一举全歼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精锐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32000余人。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也基本被粉碎。
  在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期间,解放军在东北、热河、冀东、豫北、晋南等地区也开始局部反攻。解放区虽然仍有95座城市被敌占领,但人民军队收复和解放了153座城市,并歼敌40余万人。
  总计从1946年7月起至1947年6月止,人民军队在一年的内线作战中,平均每月歼敌8个旅,共歼敌112万人;自己的总兵力发展到190多万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当机立断,作出出人意料、大快人心的决策:不等完全粉碎敌人的战略进攻,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立即转入全国性的反攻。
  1947年下半年,当刘(伯承)邓(小平)、陈(赓)谢(富治)、陈(毅)粟(裕)三路大军,在中共中央统一部署下,先后都挥戈外线,布成“品”字形阵势,纵横驰骋于中原大地,紧逼国民党的长江防线,直接威胁南京、武汉;仍在内线作战的人民解放军也渐次转入反攻。捷报频传时,毛泽东气度恢宏地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60年过去了。今天回顾当年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进攻阶段这个伟大的事变,仍然令人震撼。战争开始时,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武装力量是那么强大,敌我力量对比是那么悬殊,为什么仅仅较量一年,敌我力量就达到平衡,蒋败我胜的形势就显现出来了呢?这里的因素固然有多种,但最根本的,就是蒋介石为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而发动的内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违反人民的迫切愿望和根本利益的,从而不得民心,丧尽民心;而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深刻吸取了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的血的失败教训,抗战胜利后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谋求和平的努力失败后,为捍卫人民的根本利益,敢于迎战蒋介石挑起的内战,与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从而得到全国人民,尤其解放区人民的竭尽全力的拥护和支持。这段惊心动魄的血与火的历史又一次深刻而又生动地昭示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历史的规律一定要牢牢记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