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期●青少年绿洲●

词中但闻金戈声

作者: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高一(10)班 夏颐

在我的印象中,只有那一位古人,武起文终,便是辛弃疾。

第一次接触到他的作品,读的是《青玉案》中的那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一刻我错将他当作了婉约派的词人。但接触到辛弃疾的其他词作后,我被他豪迈大气、英勇爱国的一面所感染。可以说金戈之声的气魄贯穿了他的一生。

青年时辛弃疾血气方刚,22岁时便拉起一支数千人的义军,抵抗金人的入侵。面对叛将,他仅率领数十骑兵杀入敌营,掳走了叛将,并给了敌人重重一击。辛弃疾怀揣一颗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之心,在战场上驰骋杀敌。他就如一匹野马一般,无所畏惧,拼尽全力地向前奔跑。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南渡后被迫远离战场,辛弃疾满腔的热血无处倾泻,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山。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热泪横流。于是辛弃疾手中的兵器换成了柔软的毛笔,可谁又曾想到,那看似柔弱的笔却有着兵器的锋利。他爱国之情堪比黄河之水,这倔犟汉子已然将他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

父亲给他命名“弃疾”意在让他远离疾病,但辛弃疾的一生虽未受病痛困扰,却饱含亡国的辛酸。从“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到“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的壮志豪情日益变为了政治失意,但始终不变的却是他报国的决心。

词人们大多一生从文,他们报效祖国的方式亦有多种:为官、变法、治民。而像辛弃疾这样身披战袍在沙场上奋勇杀敌的文人又有几个呢?辛弃疾的词无论是以豪放还是婉约的形式出现,字里行间的金戈之声总是感染着每一个读者。他一生坎坷,却成了我心目中永远的英雄。

上一篇:赞施恩不图报下一篇:最难忘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