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期●老区采风●

泰州高港区徐庄村:解放思想再发力 废房荒地赚大钱

作者:戚正欣


徐庄村地处江苏泰州市高港区口岸街道东北部,村域面积2.71平方公里,耕地1700亩。全村29个村民小组,2995人,其中党员80人。随着本世纪初村办企业改制和随后而来的农业税全面取消,原先从少数几家小型村办企业收取的上缴没有了,取消农业税时规定可以收取“一事一议”款,也很难做到,徐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经济薄弱村。当时,高港区政府曾规定贫困村的标准为年纯收入不足3万元,而徐庄村就连这一低标准也达不到。截止2012年8月,村集体欠下外债近400万元。

这年9月,泰州广播电台副调研员徐勤生受市委组织部委派,来到徐庄村任党总支书记。他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后,他在抓班子、强基础的同时,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他们采取的第一个点子就是变过去直接办厂赚钱为出租固定资产收取租金赚钱,从而使村级经济有了源头活水。

村企改制前,村集体往往直接投资兴办企业,经营风险大,收益不确定。徐勤生到村后认为,村企改制,不再办厂,但可以围绕民营企业举办为其服务的项目,他利用现有废房兴建标准厂房,再向民营业主出租。前几年,村里也曾将废弃的房屋出租给私人办厂,但由于房屋原先是教室,不适宜办厂的需要,供电供水等配套问题又无人协调解决,加之房屋年久失修,有的民营业主离开了这里,有的业主则不愿继续承租,村集体每年从这里收取的租金仅为7000元。

选择在这里翻建标准厂房,一来投资相对较小,翻建中与周边也没有矛盾纠纷;二来在这里翻建厂房,见效快,收益直接,可以让人有看得见的好处,从而激发起大家的信心。于是,他参与规划设计,组织招投标,亲自监督施工,帮助解决施工中的困难。短短三个月内,便将原已破旧不堪的校舍翻建成3幢标准厂房,一幢已出租给民营业主办厂,年租金7万元。两幢作为村为民服务中心,其中有村卫生室、计生服务室、居家养老室和村民文化活动室。

在兴建3幢标准厂房成功的基础上,他们又将村内两块荒废已久的坑洼废地用泥浆泵冲平,等地基沉实后在上面分别盖起了标准厂房,如今两幢厂房都已租出,年租金逾17万元。至此,该村去年仅出租厂房收入就达24万元,远远高于村企改制前村级经济收入的总和。

徐庄村发展新经济采取的第二个点子是“靠土吃土”,靠发展高效农业为集体创造效益。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靠种田赚不了钱。徐勤生认为,靠老传统老农艺种田赚不了大钱,但采取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的办法种田,可为村集体创造不少收益。

徐庄村东南角有块300亩的田,高差悬殊四五十公分,其中还有近百十亩地是芦苇丛生、高低坑洼的废河沟,既不能种庄稼又不能当鱼塘。徐勤生决定将这块田平整好,建设成标准化的良田。

春节一过,土地复垦及平田整地开始了。他们连续工作100多个工作日后,原来的沟塘和高低不平的土地被整理得平整如砥,原先的荒地废河也成了良田。接着,他又按方格化要求在数百亩土地上铺设了纵横交错的水泥路,同时在田边铺设了几千米硬质渠道。

大田整好后,村里将复垦后增溢出的土地以及部分从村民那里流转出来的土地280亩集中起来统一种植,由村组干部分头领衔承包,每人责任包干20亩,由干部按“五统一”(统一育种、统一栽插、统一供水、统一治虫)模式进行管理,其发生的杂工等费用按定额统一到村支取,收获的水稻全部归村所有,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每亩田毛收入5460元,除去成本1330元,净收入4130元,280亩总收入为115.6万元。2013年村级经济纯收入达到150万元,在前进道路上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