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期●征战纪事●

深入敌后 百战百胜

——纪念新四军成立七十周年

作者:李清泉

 八省健儿汇成一支抗日的铁流

  193410月主力红军长征以后,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在敌军蚁集,我粮弹援绝,和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坚持游击战争达3年之久,它同红军长征一样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193710月,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等同国民党方面经过艰苦的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不含琼崖红军游击队)集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新四军集中改编过程中,遇到了国民党无所不用其极的种种破坏。在这历史转折关头,南方各游击区党和游击队负责人,大都头脑清醒,根据党中央指示,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揭穿国民党阴谋,据理力争,取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但是也有个别领导人对国民党存有幻想,缺乏应有的警惕性,上当受骗,遭受损失。19376月和9月,中共闽粤边党委负责人何鸣、闽中工委书记刘突军,分别率领一千余人和二百余人下山接受改编,均遭国民党军队包围缴械,刘突军惨遭杀害。

  在改编和集中的过程中,也遇到我们队伍中另一种错误倾向的干扰。由于南方游击队长期被围在深山密林之中,同党中央失去联系,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不了解党在新形势下的方针政策,甚至怀疑来传达党中央指示的代表是“叛徒”。陈毅被湘赣边省委书记谭余保捆绑起来,险遭杀害。而中共皖浙赣省委书记关英、红军十六师政委明安娄、中共鄂南特委书记林美津和湘南游击队长曹树良,都因为同样原因先后被错杀。

  由于红军游击队分布于八个省,路途遥远,国民党又不给解决运输工具,基本上全靠边徒步行军,远处需三四个月,近处也需七八天,克服重重困难才到达集中地点。当时在岩寺集中的有7000多人,在流波疃集中的有3000多人,总共10300人。新四军以皖南岩寺为中心的集中(包括皖北流波疃的集中),标志着新四军组建的最后完成,正式成为一支正规的抗日铁军,是新四军创建阶段的一次伟大壮举。

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早在1926年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荣获人民代表赠送的“铁军盾”,是因为该军以叶挺为团长,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独立团,作为北伐军的先遣队和突击队,披坚执锐,英勇奋战,义旗所指,望风披靡,犹如一支铁军。这是我党创建和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正规军队。初建时有2000多人,骨干多数为共产党员,团内建立了党支部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旺盛的战斗意志和顽强的作风,它在叶挺的指挥下,作为北伐前锋的独立团,攻醴陵,战平江,夺汀泗,占贺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先冲进武昌城。在历次战斗中,许多英烈血染疆场,牺牲的18位排以上干部都是共产党员。当时武汉人民建立的“武昌洪山叶挺独立团烈士墓碑”上,刻着以下文字:“烈士之血,主义之花,无产阶级牺牲者,诸烈士的血铸成了铁军的荣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叶挺从澳门回归国内,冀图效力于抗日救国。当时国共两党商定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成一支国民革命军,正在物色一位国共两党都能接受的人士为军长。周恩来请叶挺出面组编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叶欣然表示“完全接受党的领导”。党中央同意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经与国民党协调,在汉口正式宣布成立新四军。

  新四军岩寺集中成军后,迅即开赴华中敌后战场。当时华中驻有日军16个师团,配备有飞机、坦克、重炮、军舰、汽车等先进装备。另有伪军23万人。日伪军以近60%的兵力对付新四军。而初建的新四军只有1万余人,枪支不满6000支。这支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的部队,一进入敌后,就屡创敌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并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

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

  新四军浴血奋战的地区是在华中敌后,敌人的心脏地区。

  华中地区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教育普及,信息灵通,又是联接华北和华南的交通枢纽,是敌我顽必争的战略要地。新四军坚持华中敌后作战,既承担了重要而光荣的任务,又面临极其险恶、艰巨的斗争环境。

  华中地区虽然也有山地,但主要是平原水网地区,特别是江南和苏北更是江河、湖泊、沟渠构成的纵横交错的水网地带。在这样的地区作战,对于过去长期在大山深壑、林茂草盛地区斗争的新四军部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但是再大的困难,也难不住铁的新四军。岩寺集中时新四军就开始研究对日作战及水网地区作战的特点及战术。深入江南苏北敌后,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实战经验,很快适应了平原水网地区的特点,并创造出一整套平原水网地区的战法。“新四军江南化,江南新四军化”(陈毅语),变不利为有利,在太湖之滨,洪泽湖畔及苏南、苏北密如蛛网的大河深沟地区建起巩固的根据地。其中对日军的“清乡”与“反清乡”斗争,是华中敌后战场所特有的斗争形式。新四军苏中军区第四分区(今江苏南通地区)胜利进行反“清乡”斗争,是这方面的一个缩影。19434月,日伪投入大量兵力对四分区进行“清乡”。日伪军为了割断“清乡”区内外的交通联系,从天生港到黄海边的鲍家坝,沿公路、河道构筑起350华里的竹篱笆,形成一道封锁线。当年71日夜晚,三、四分区联手,发动群众民兵4万余人,在主力部队的掩护下,在三百余华里的封锁线上,锯倒电杆,挖毁公路,纵火焚烧篱笆,到处火光冲天,宛如一条火龙。龟缩在碉堡里的敌人,眼睁睁看着惨淡经营3个多月的篱笆封锁线被焚毁殆尽,这就是名扬遐迩的“火烧篱笆三百里”。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斗争,四分区共毙、伤、俘日伪军5600余人,缴获枪支2700余支,日伪嚣张一时的“清乡”闹剧终于被迫收场。

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战争经验

  新四军挺进华中,开辟抗日根据地,正值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寇对蒋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蒋亦将其策略改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从1939年冬到1943年秋,国民党顽固派接连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

  国民党反共顽固派不顾民族大义,无耻地推行“曲线救国”路线,默许甚至指派大批国民党正规军投降日本,充当伪军。在华中地区,1940年底伪军约有4万人,到1941年底,猛增到16万人,以后更发展到20多万人。这些伪军和国民党军队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听命日寇,为虎作伥,鱼肉人民,和新四军作对。

  为了维护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大局不被破坏,新四军根据党的政策,坚决采取自卫立场,从不主动挑起事端,只是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才予以反击,反击得胜,不是全部释放俘虏,就是归还部分人枪。像韩德勤这样的顽固反共分子,被俘后,我军不但不予惩处,反而予以释放,礼送出境,真是做到仁至义尽。但是由于国民党反共的“本性难移”,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军事进攻不会因为共产党仁至义尽而停止,因而成了夺取抗战胜利的一大障碍,也威胁新四军的生存。于是“抗日必须反顽”、“反顽是为了抗日”就成一条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为了抗战的胜利,为了自己的生存,新四军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对国民党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以及有理、有利、有节的自卫原则。自19403月至19456月,新四军出于自卫,共进行反顽作战3212次,歼顽兵力14.3万人,我军伤亡3.05万人。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的八块抗日根据地是在敌后三角斗争的环境中,既反“扫荡”,又反摩擦的斗争中创立和巩固的。

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新四军是抗日战争的产物,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物。它的诞生、成长和发展都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息息相关。

  首先,争取和团结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是对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一次重要检验。

  后来叶挺、项英出现矛盾,19388月和10月叶挺先后向周恩来、蒋介石提出辞去军长的要求,并出走离开了皖南军部。1112日周恩来复电项英,认为“为统一战线的继续发展,希夷(叶挺字希夷)回军部工作是有利的。”并于193918日致电中央提出争取叶挺回新四军的具体建议。党中央同意周恩来的建议,于110日电复周恩来:“新四军问题以争取叶挺回新四军工作为原则,共产党对新四军的政治领导不能改变,但应尊重叶之地位与职权。”后经周恩来的调停劝说,叶挺向蒋介石收回辞职要求,并于223日同周恩来一同返回云岭军部。以后的事实也证明叶挺是一位信仰坚定、品德高尚、气节坚贞的民族英雄和共产主义战士。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之后,中原局书记刘少奇肩负发展华中的重任来到新四军,传达六中全会精神,强调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独立自主的原则,强调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和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性,批判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制定了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华中敌后抗日形势蓬勃发展,皖东、皖东北、豫皖苏、苏中、苏北、鄂豫等根据地先后建立,新四军到1940年底由集结时的一万多人发展到88700多人。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及刘少奇在华中正确贯彻六中全会的精神,打开了华中抗战新局面,使新四军进入到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1941年的皖南事变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中由蒋介石一手制造的一次最大最严重的政治事件,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面临全面破裂的危险。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共中央仍然以抗日大局为重,采用各种手段,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日的阴谋,表明中共坚持抗战、团结方针不变,和坚决反对内战的立场。新四军军部重建,刘少奇、陈毅全面总结皖南事变的教训,领导新四军按照党的路线方针前进,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陈毅是新四军创造性地执行党的统战政策的楷模,演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活剧,其中有三次代表性的杰作:①1938年挺进江南,争取团结苏南头面人物纪振纲、实力派樊玉琳,得到他们的支持,为创立茅山根据地奠定基础;②1939年至1940年为开辟苏北、发展华中,陈毅过江到苏北,本着“政治先行,军事后盾”的原则,制定了“击敌、联李、孤韩”的方针。为了实现“联李”,陈毅不顾个人安危三进泰州城,争取了李明扬、李长江及另一中间势力陈泰运的中立,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为建立苏北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华中的新局面。③1943年春,淮北山子头战役,演出一次“捉放韩得勤”的精彩活剧,使苏北这一顽固反共的总头目,不敢再轻举妄动,改善了华中敌后斗争的形势。

  陈毅统战工作的经验,大大丰富发展了党的统战政策并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宝贵的贡献。194011月党中央通令全军:“中央军委完全同意陈毅同志的统战方针及统战工作”,并指示全军学习陈毅统战工作的经验。

  八年抗战,新四军雄踞华中,像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始终处于牵动全局的重要战略位置。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抗日救国大旗,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扬一往无前的“铁军”精神,英勇杀敌,浴血奋战,在大量杀伤敌人的同时,发展和壮大了自己。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二支抗日主力军,是华中抗日的中流砥柱,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新四军在残酷的战斗中发展壮大。截至19457月抗战胜利前夕,新四军正规部队已由原来的1万余人,发展到21.5万人,地方武装约10万人,民兵将近100万人。这支经过血与火锻炼的铁的新四军,解放战争中改编为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全中国的战役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作出了很大的牺牲,指战员伤亡共51602人,其中团以上干部373人。他们的英名录于《新四军军史》,革命先烈的业绩将光昭日月,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