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期●·专稿·●

凭吊镇江“雨花台”

作者:胡根喜




  古城镇江,东南接常州,西临南京,北与扬、泰二州隔江相望;长江下游与大运河在此交汇,素有“十字黄金水道”之称;它得山水之胜,钟灵毓秀,文人墨客辈出,是历朝历代经济和文化的重镇。

  镇江,扼南北交通之要冲,“京口连冈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寥寥数语,极为形象地道出了它雄峻显要的军事地位。自秦汉起直到建立新中国,镇江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自清末以来,有多少忠烈先贤、志士仁人,壮怀激烈,血洒北固山麓!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政府将这里定为江苏省省会。国民党“江苏省临时军法会审处”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于此地关押、屠杀了大批的共产党人、革命群众。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北固山。由此,坐落在此地的“镇江烈士陵园”又被人们尊称为“小雨花台”。
  镇江呵,你是一座革命历史教育的丰碑!尽管时代的车轮带走了多少风尘岁月,但革命先烈用鲜血凝结而成的“雨花精神”,却永远活在镇江民众的心中。
  彪炳史册的 “镇江保卫战”
  这是一个镇江人们难以忘怀的日子:1842年7月21日,“镇江抗英保卫战”。
  1840年至1842年,英国殖民主义对华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在广东、福建沿海遭到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将士、民众的顽强抗击,其阴谋未能得逞,便改变策略,改道从长江水路进犯镇江,以直扑南京
  这一天的清晨,英国侵略军向镇江发起炮击。一时间,炮声隆隆,火光冲天,镇江城墙多处被炸毁。随后,英军向镇江发起攻击。在副都统海龄的指挥下,我1500名官兵,同仇敌忾,用土炮、鸟枪、大刀、长矛与拥有精良武器的7000名英军血战街巷,在每一寸土上与敌争夺。在四城门均被英军攻破后,海龄妻子为激励丈夫与敌血战到底,以及表示与城共存亡的决心,竟带着孙子一起跃入烈焰之中自尽。悲痛欲绝的海龄顾不得埋葬亲人,挥泪召集残部,要求全体将士“宁可战死沙场,也不在侵略者面前苟活”!海龄率部与英军“腾掷街巷”作殊死一战。在最后的关头,他下令部下将公文纸和木柴一起堆在他的周围,又亲手点火自焚,壮烈殉国。
  “镇江保卫战”是鸦片战争历次战役中英军遭受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恩格斯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曾高度评价镇江保卫战:“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驻防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但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到不了南京。”
  “辛亥之光”耀镇江
  九十多年前,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中日薄西山。以革命先驱孙中山为首的志士仁人,发起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镇江诸多爱国志士奋起反清,仅牺牲在“南京攻城战”中的镇江籍志士就有100多人,鲜血染红了民主共和的旗帜。其中,有担任广州起义总指挥、被南京临时政府追授为上将军的赵声;辛亥革命名将李竞成、解朝东,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镇江籍烈士就有阮德山等5人。
  徜徉在辛亥革命纪念室,目睹了这些出自镇江的“辛亥之光”的事迹,我由衷地为镇江这块英雄的土地而自豪!
  烈士英名   永垂史册
  1931年9月19日,晨间的镇江大地一片肃杀。地处北固山下的国民党“会审处”监狱里,响起一阵叮当的镣铐声和刽子手凶恶的叫骂声。一队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兵正押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军长兼政委的李超时向狱外的刑场走去。尽管遍体鳞伤,还戴着沉重的手铐脚镣,但他依旧从容不迫,面带笑容与难友们点头作别。临别前,他留给难友遗言是:“我牺牲了,党的工作是不会完结的,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共产党一定会胜利,活着的人一定要斗争。”在走向北固山鸡子岭刑场的沿途,他不顾敌兵用枪托狠砸、挥着皮带抽打,顽强地高举起手铐,高声呼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在刑场上,李超时慷慨激昂地高唱着《国际歌》。当他唱到“这是最后的斗争”时,罪恶的枪声响了。党的忠诚战士、人民的好儿子、我党我军杰出的领导人李超时,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牺牲时,他才25岁。
  在北固山刑场英勇就义的烈士冯金妹,牺牲前是中共无锡区区委书记。由于叛徒出卖,冯金妹等13名同志被捕,旋即押解到镇江北固山“江苏省临时军法会审处”。她先后被提审5次。在审讯中,明知她身已怀孕,敌人却用极其恶劣、最为残酷的刑罚来折磨她,逼她招供。党的好女儿冯金妹以极大的革命毅力,忍常人难忍的痛苦,不向敌人吐露一个字。灭绝人性的敌人便决意将她和腹中的孩子一起杀死。在赴刑场前,她镇定自若地梳理好头发,换了一身整洁的衣裳,从容不迫地走出了牢房。在刑场上,刽子手要她跪下,冯金妹凛然挺立,决不下跪,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强而崇高的人格力量。在国民党反动派罪恶的枪声中,冯金妹和腹中已有6个月的小生命,一起被敌人杀害。
  抗日战争时期,在镇江的一个开明爱国人士家庭里,就出了三位姐弟英雄。大姐杨瑞年、三弟杨华年,先后从镇江来到皖南参加了新四军。1941年1月,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杨瑞年、杨华年姐弟不幸被俘。1942年6月17日,在我党策动的“赤石暴动”中,杨华年在奔跑中摔坏了腿。难友们要背他走,他不肯。杨华年深知此刻时间就是生命,他恳切地对难友说:“不要管我了,你们快走吧!”难友们走了,杨华年却再次落入魔掌。敌人在他的身上连扎了十几刀。牺牲时,他还不满17岁。6月20日下午,国民党特务将杨瑞年等77名新四军战士分批押到距赤石镇东北约四五里处荒凉的虎山庙杀害。在刑场上,杨瑞年首先大声地喊道:“同志们!我们的血不会白流。抗战一定会胜利!”国民党宪兵慌忙向她开枪。杨瑞年身中7弹,壮烈牺牲。二姐杨青年在抗战爆发后,毅然脱下了旗袍,奔赴延安,进了“抗大”学习。1939年,她被分配到苏北阜宁工作,曾担任区委书记、医院党支部书记等。抗战胜利后,她随军北撤到了东北地区工作。由于积劳成疾,于1947年在东北病故。解放后,她被追认为烈士。
  从“杨门三烈”到威震敌胆的巫恒通、巫恒达、巫金仁、黄竞西、许维新、倪介斌、孙晓梅、柳流,等等,镇江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可与日月争辉!
  当我们站在北固山,望着浩荡的长江东流水,怀想光照史册的镇江烈士英豪,不禁肃然起敬。是啊!这些长眠在北固山麓的革命先烈,牺牲时都很年轻。他们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望,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爱情。但是,为了追求真理,为了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毅然走上了充满了荆棘、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的革命道路。不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坚持在敌后,他们都视死如归,前仆后继,与敌人作殊死的抗争。他们中,有的在牺牲后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他们中,有的还是我党、我军的高级指挥员,在不幸被捕后,不为高官厚禄的利诱所动,大义凛然,慷慨赴死,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非凡气概和高风亮节。我想,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人生观,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又怎能在关键时刻,临危不惧,置生死于不顾?这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引为楷模吗?于是,我顿悟了:这就是永垂镇江史册的“雨花精神”!
  今天,当我们站在“小雨花台”烈士的墓碑前,凭吊他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时,我想:唯有坚定不移地将先烈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才能无愧于长眠在“小雨花台”的烈士,才能告慰烈士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