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期●·缅怀篇·●

革命伴侣 风范永存

——缅怀先父母纵翰民、陈聿敏

作者:纵晨光




  200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也是先父母纵翰民、陈聿敏1927年参加革命80周年。每逢“八一”建军节到来时,我们姐弟就不由地想起父母的曲折经历及对我们的教诲。
  先父纵翰民在家乡读高小时曾参加声援五四运动的游行集会,在南京读师范时被选为代表赴沪慰问参加五卅运动的工人。在广州读中山大学时,父亲受大革命影响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于四一二政变后逃奔武汉军校编入叶剑英任团长的军官教导团,随军赴南昌参加起义。之后,他又南下参加了广州起义,失利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到海陆丰地区休整,先父被批准加入中共,奉派经香港赴沪及河南漯河,后调萧县从事地下斗争。先母陈聿敏在家乡读师范时参加北伐第十军宣传队,后于1927年12月在江苏泰兴加入中共地下组织,次年返回萧县师范复学并当选中共萧师地下支部委员及学生会常委,因参加组织同学罢课游行示威被除名离校,由组织决定派赴永堌小学任教坚持地下斗争。
  1930年初,先父回乡后亦在永堌小学以任教为掩护任县委委员,和先母同在一个支部相识,在发动农民参加土地革命的红五月宣传月中,因志同道合结为革命伴侣。嗣后,先父曾出任萧县苏维埃主席和红十五军一师党代表及县委书记,遭国民党政府通缉。次年调任宿迁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后任书记。1933年春,先父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他坚未吐实,经亲友营救于1935年出狱回乡,同携女回乡隐蔽任教的先母重逢,因组织被破坏无处找党,暂回母校实验小学任教,向师生宣传抗日救亡。
  七七事变后,日机轰炸县城,先父随校迁往农村,组织师生宣传抗日。1938年5月萧县沦陷后,先父任中心县委委员、统战部长、县人民救国会主任;建立县抗日政府后,先任军事科长,后任县长、县常备总队政治部主任。其时,萧县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敌后抗战,被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称为抗日模范县,先父同战友孙叔平、张舒民被誉为“萧县三杰”。1941年初,先父任新建立的新四军四师萧县独立旅旅长,后任邳睢铜灵四县联防办事处主任、地委委员、联中校长。先母调任小学校长。1944年8月,先父随彭雪枫师长西征,收复萧县后任县委书记,年底调任淮北二地委委员、二专署副专员,先母随调二专署货管局任秘书,迎来抗战胜利。
  1946年夏,先父调任豫皖苏区党委民运部长,后调任建国学院任副院长。1949年春,先父率建院干部队编入金陵支队随军渡江接管南京,任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先母携我和姐姐抵宁和先父团聚。
  新中国成立后,先父先任南京市委党校、干校教育长,1952年调任南京师范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1958年调任华东艺专校长、党委书记。翌年,艺专迁宁改为南京艺术学院,先父任院长。先父母正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勤奋工作之际,不幸的是在十年动乱中饱受摧残,还株连我们子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政策。先父母年逾七旬方才恢复党的组织生活,先父被安排担任南艺顾问、江苏省政协常委;先母按政策规定,享抗战早期离休干部待遇。1984年8月经江苏省委批准,先父得以恢复抗战前的党龄,并离休享受副省级生活待遇;后于1989年经江苏省委组织部报中央组织部批复,将参加革命时间从1927年6月算起,享受副省长级待遇。1985年5月经南京市委报江苏省委组织部批复,恢复先母党龄从1927年12月第一次入党时算起,并于1989年据中央组织部规定:按红军老干部享受地市级待遇,从而使先父母恢复历史本来面貌。
  先父母离休后,应家乡及有关市县史志部门相约,实事求是地提供史料。先父以80高龄回乡参加党史座谈会并应约写出10余万字的《生平自述》、《萧县独立旅始末》等文稿。先母亦写出数万字的《陈聿敏自述》等文稿,于1990年5月完稿送交萧县党史部门参阅。时值先父母结婚60周年,我们姐弟为二老庆祝钻石婚。一年之后,先母在宁诊断患癌症,于11月24日病逝,享年82岁。先父因悲伤致病住院,于66天后的1992年1月29日不幸去世,享年87岁。南京《新华日报》在头版附先父遗照发出讣告,称“纵翰民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张震将军为先父题词:“纵翰民同志是我党优秀的党员,长期从事白区工作,抗日战争我们曾一度在淮北根据地工作,他政治坚定,密切联系群众,忠诚党的事业,是我们学习榜样。”这是对先父的最高评价。萧县人民政府在烈士陵园为先父母立方碑,赵汇川将军撰写了碑文。1996年清明,我们姐弟护送先父母灵匣回乡合葬,魂归故里。中共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与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于先父母逝世十周年时,合编了纪念先父母的专辑《风范永存》,该书编入了先父母的自述及其战友、学生和我们子女及亲属的怀念文章等文稿,对先父母革命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日前,我从媒体看到《永恒的丰碑》专栏中的“红色记忆”,先后介绍了“广州起义”、“淮北抗日根据地”等,并提到萧县独立旅、邳睢铜灵四县联防办事处、彭雪枫率部西征、收复豫皖苏边区等,这些地方都曾留下先父母战斗的足迹,引发我写了这篇“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