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跨进2007年的门槛,我们来到岔河镇,深入了解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民营企业家、该厂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德明的事迹,从点点滴滴的鲜活事实中感受到了这位“手握社会主义方向盘”的民营企业家的无穷魅力。
“国家的税一分也不能少交”
盘点如东县铁链厂有限公司2006年的纳税实绩,一共上缴了2640万元,就连出售下脚料的600万元收入也按规定足额纳了税。
陈德明办企业有一个铁的规矩,从不允许财务人员做手脚少缴或者拖欠国家一分税钱。“国家是企业平安发展的强大靠山,办企业怎能把国家利益丢在脑后?”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对企业管理人员讲,“国家的税一分也不少交。”
2002年,铁链厂从企业集体性质改制为私营企业,在企业改制动员会上,他对大伙说:“过去我们厂奉公守法,从不少缴税,今后改成民营企业了,这个传统不能丢。”会议结束后,他专门把国税和地税的干部请到公司,对他们说:“请你们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帮助我们把关,防止在改制过程中漏掉税金。”国税和地税干部连续一周仔细检查涉税事宜,证实公司已经做到应征不漏,他才放心地送走税务干部。
1993年,陈德明的月工资达到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额度,虽然,每月只缴1.6元,他也坚持按月缴纳。当时,不少企业挖空心思企求变为民政福利企业,可他多次拒绝有关部门要他申请民政福利企业的“好意”,放弃了唾手可得的享受税收减免优惠待遇。“民政福利企业一年就少缴几百万的税,陈德明傻乎乎地不干。”当讥讽的话传来,他淡淡一笑:“我再傻,也知道这是挖国家墙脚的事。叫我挖国家的墙脚,可不是我陈德明干的事。”改制以来,如东县铁链厂有限公司产销量逐年上升,2005年和2006年销售收入超过3.8亿元,上缴的税金也一年比一年多。在进入全县纳税大户20强之后,还跻身于南通市纳税百强企业行列。
“决不能亏待创造财富的职工”
不少企业在改制时,烧起减员增效的一把火。如东县铁链厂有限公司在改制时,300多名缺文化、少技术的员工和体弱多病的老职工忧心忡忡,担心他们的饭碗会被端走。谁知,全体职工大会上,陈德明却公开宣布:“企业改制后不裁减一兵一卒,除非职工炒我的鱿鱼。”
为安排部分老弱病残的员工,陈德明专门增设一个包装车间,让他们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少数小病小痛的员工安排做常日班,或当门卫。人轻松了,月工资反而比原先多了。改制后,职工人均月工资增加7.5%。仅此一项,就意味着当年要从他和其他股东口袋中多取走200万元。去年,发给职工工资总额达到3300万元,人均达两万元。
在如东县,一个企业的职工同时拥有两份养老保险并不多见。而在陈德明的厂里,职工却有几项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其中养老保险竟还是双份的,一是商业养老保险,一是社会养老保险。职工退休后,商业养老金每月能拿四五百元,社会养老金每月可拿七八百元。从2003年开始由公司统一再为大家办了社会养老保险。2004年,又为全体职工每人办了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为此,公司每年要多支出500多万元。
“支持新农村建设这个义务要尽”
当地人民医院购买CT设备,还差几十万元。消息传进陈德明耳朵里,他问院长还缺多少钱。“还差40万元。”“这个钱,我们公司出。”为解决老区群众看病难作出了贡献。
近几年来,岔河镇经济迅猛发展。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还存在一些农家子女读不起书的问题,他让公司拿出捐资助学款多达25万元。
对于附近敬老院的五保老人,陈德明也是关怀备至。逢年过节,他总要带领公司一班人带着礼品和慰问金前往探视。他个人先后就拿出十多万元帮助五保老人解决困难。他还动用公司积累为100多家农户安装有线电视和自来水。
附近村里有座桥由于年久失修,变成了危桥。“造一座新桥需要多少钱?”陈德明又管起村民头疼的闲事。得知花5万元就能将连接金发村与汤桥村的这座桥改造成一座新桥,他当即安排资金。据统计,经他批准,公司连续3年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捐款接近100万元。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了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陈德明在周边乡镇设立了15个加工点,把部分人工作业送给农民做。年老体弱者就近去加工点做工,只要一双手劳动,家务活、田里活一点也不耽误,每月能有五六百元的进账。400多农户由此有了固定收入,而公司每年为此要贴上十来万元的运输费和检验费。有人当着他的面,说他这是做赔本的买卖,他却乐呵呵地说:“打算盘不能光打加法,加减乘除都要学会做,为老区群众脱贫致富作点贡献,看起来增加了企业的支出,但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促进了社会和谐,这难道不是更大的一笔收益账吗?”
他的账算出了他个人与国家、职工、农民之间的关系,也算出了他办企业的目的。人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位民营企业家的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