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老文章引发议论
前些日子季羡林先生发表了一篇辞谢“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三顶高帽子的文章,在文化人中博得好评;也有一些议论。有的人读了暗自反省,不无羞愧之心,摆脱了声名之累;也有人不大服气,说什么“老先生再辞也还是大师,摘不摘帽没有分别”。
难弄的是那些醉心“高帽子”的人,根本不看这种文章:“你好清高,我爱名利,各取所需,这也是多元文化。”
要看帽子之下
当今之世,“高帽子”是无形资产,也是有形资产。大师、泰斗的名号代表着声誉地位,代表着品牌,代表着价值。没有名尚且要做出名来,有了名反而要抛弃,岂非“倒行逆施”?所以,肯自行脱帽的人如季先生者少之又少;而爱戴高帽子的人与日俱增。有的人为了弄顶高帽子戴戴,不惜四处钻营,丑态百出,偷抢拐卖无所不用其极。一旦高帽子到手,大家弹冠相庆、互相吹捧之余还到处招摇撞骗,吃喝玩乐捞足油水。自己沽名钓誉不够,还要图个“世袭罔替”,连老婆儿子一并带上。
大师泰斗的高帽子之下,有真才实学、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当然有。但有的戴高帽子之下名实很不相符,恐怕牛皮大王骗子手和形形色色的市侩都有。
不能光看高帽子,要看帽子之下。
推销员和啦啦队
慕名的后进后学,狂热的“粉丝”,少见多怪的年轻人,包括有闻必录的某些传媒,有时也会受骗上当,或自觉自愿,成为高帽子的义务推销员、啦啦队,轻易把大师、泰斗、国宝之类的尊号随便送人,以致把“国宝”堆积如山,大师满街都是,“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一代宗匠”之类,车载斗量,供过于求。
这样的货色多了,必然贬值,最后一文不值。真正的大师谁还愿意与这些假冒伪劣商品为伍。——辞帽之举,不能说与此无关。
名有高下之分
名人效应、美女经济、品牌营运,作为商业炒作,导致高帽子乱戴的现象在文化界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什么是美?什么是真品牌、亦即精品、名品、老牌子?什么叫名声、名望、名誉、名人?总得有所分辨吧,慕名的人们。
西方国家有些年轻人为博得爱情而夜闯王宫、袭击显宦的“一举成名”是不能与科学家造福人类的创造发明相提并论的。在社会上出了名的各种名人显然也不处于同等地位,更不能把高帽子乱送,一概誉为泰斗大师。
“国宝”一词作为社交场合的恭维语、客套话,口头上礼节性的讲讲无妨,但在正式的场合滥用,大赠此等尊号,势必成为反话,贱如垃圾。可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