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期●·读者·作者·编者·●

老读者的新感觉

作者:


  1、原中共中央华东局农办负责人、新四军老战士杨谷方:   看了《大江南北》2007年第11期发表的邱一涵同志的《长征回忆》,说:我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南京曾同邱大姐一起工作过,当时知道她参加过长征,很敬重她,但具体情况不知道。她的这篇文章当时也没有看过,现在看了,想不到她那样羸弱的女同志,在长征中表现得那么坚强,了不起啊!

  2、上海社会科学院离休干部   徐扬:  2007年12月15日,特地给本刊领导人打来电话,说:看了《大江南北》第12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几篇文章,觉得联系思想,联系实际,很有新意,没有空话、套话,很实在,能启发人,可读性强。希望今后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好文章。

  3、中共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离休干部   季梅先:   2007年12月22日,看了本刊第12期发表的罗新安同志撰写的《怀念我的爸爸罗炳辉》一文,对本刊负责人说:这篇文章写得很朴实,很有感情,很动人,可以列为后辈缅怀父辈的一篇范文。她还说,抗战期间,我在上海地下党工作,曾去过淮南抗日根据地,那时就知道罗炳辉在当地威望很高,但具体情况不知道。现在看了这篇文章,认识到这位将军确实了不起!

  4、新四军老战士徐希2008年1月6日,看了《大江南北》今年第1期蒋文杰同志(笔名虞丹)的文章《历史偶然性的作怪》,说:老蒋的这篇文章分量很重。他已80大几,耳朵很背,眼睛高度近视,又患帕金森症,肌体发僵,但他头脑却很灵敏、深刻,还给《大江南北》写文章,这种忧国忧民精神不容易。

  5、上海市建设交通党委离休干部刘超:   我是《大江南北》的老订户、老读者,一直感到它是一本富有历史营养和人文气息的优秀期刊。近闻其2008年的期刊发行量已跃升到12万份,更说明它拥有广大的读者,值得祝贺。
  《大江南北》的可贵特点之一,是它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就以近两期来看,我就感到它又有新的进步,从内容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每期开头的一组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重头文章,突出主旋律,很有分量,为刊物的品位增色非浅。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宣传给人以深刻感受。有些鲜为人知的史料也很宝贵。
  下面,我想就两篇给我启发特深的文章谈点感想。一篇是去年第12期刊登的十七大代表、复旦大学学生政治辅导员包涵的《贴近学生心灵,同走成长之路》。这位年轻教师在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平等态度和满腔热情,把工作做到学生心里,真正成为学生思想上的“知情人”,心灵上的“知心人”和生活上的“贴心人”。她把做好辅导员工作视为替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使命,专心致志、不辞辛劳地投入。如在学期总结时有针对性地给全班132名学生逐个写信;以坚持写辅导员周记张贴出来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四年共写周记150余篇,计12万余字。这些工作倾注了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取得丰厚成果,并赢得学生的信任。我没有做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但过去曾在其他战线为党做过多年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也许是有其内在的共性吧,因此,我读到此文就有一见钟情之感,激起心灵的共鸣。《大江南北》介绍包涵的这种可贵精神和典型经验是极有意义的。长时间来,耳闻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大学缺乏重视,希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又一篇是今年第1期刊出的《缅怀敬爱的父亲方志敏》。作者方梅作为烈士的女儿,在父亲方志敏的革命精神激励下,克服重重困难,长期坚持搜集资料,刻苦写作,终于完成《方志敏全传》、《方志敏和他的亲人们》两书。这种精神和毅力实在令人感动,值得学习。这篇文章也启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珍惜革命先辈的英勇业绩和高尚品德,将其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加以继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