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期●·专稿·●

台州:在创新中奏响了和谐的乐章

作者:蔡胜平 秦明

台州,因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是中国黄金海岸线上一座年轻的港口城市。位于浙江中部沿海,南邻温州,北接宁波,属于上海经济圈的最南翼,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16个城市之一。全市内陆面积9411平方公里,海洋面积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和浅海大陆架均占浙江省1/3。下辖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临海、温岭2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个县,全市总人口560万。近年来,台州GDP和财政总收入位居浙江省第五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89元。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居长三角第1位。先后荣获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中国十二大品牌经济城市、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中国再生金属之都等荣誉称号。
  台州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台州”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数千年前,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仙居县发现的下汤新石器文化距今已有5000多年。天台山素称“佛宗道源”,是中国佛教第一个本土化宗派天台宗和中国道教南宗的发祥地。世界第一部昆虫学专著《促织经》、世界第一部植物学辞典《全芳备祖》、世界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和集中华武术气功之大成的巨著《易筋经》,都是由台州人撰写的。传统艺术“针刺无骨花灯”始于唐盛于明,有“中华第一灯”的美誉。
  台州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台州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上世纪80年代初,在台州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企业。从那时起,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特色的民营经济在台州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推动台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形成了一种特色鲜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被国内经济学家称为“温台模式”和“台州现象”。目前,民营经济已占台州全市经济总量的90%以上,占台州工业总产值99%;台州9万多家企业,98%以上是民营企业。尤其在制造业发展上,在台州4000多亿元的工业总产值中,民营制造业占了95%以上。
  创新激活了民营经济
  台州民营企业之所以长盛不衰,关键是企业坚持自主创新,从制造走向创造,在创新中实现更大的飞跃。
  2006年七八月份,台州的制造业让全国为之瞩目的是两个“国字号”称号的获得:台州被国家商务部、发改委授予浙江省惟一的“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称号,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授予“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称号。而支撑着这两个“国字号”称号的,是吉利、吉奥、飞跃、中捷、宝石、杰克等一大批行业知名企业,而这些知名企业无一例外均为民营企业,这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台州主导产业的集群化优势。
  台州有2家整车企业和7家零部件企业列为全国首批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它的排头兵就是吉利集团,年汽车产销量突破20万辆,跻身全国汽车十强行列。它曾把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味十足的吉利“中国龙”轿车,开进了素有世界汽车“奥运会”之称的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从而实现了中国汽车参加国际顶级车展“零”的突破。
  台州椒江区飞跃集团为了进入美国的高端家用缝纫机市场,在8年时间里,累计投资近2亿元,研制成功被称为“飞跃芯”的数控伺服系统和嵌入式电脑控制系统的控制系统,从而打破了日本厂商的垄断。飞跃董事长邱继宝的感受是:“不自主创新,不掌握关键技术,我们充其量只是外国厂商的装配车间。”
  宝石集团自主研发的无油、电控特种工业缝纫机,实现了完全无油化,为宝石抢占了国际市场。而在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的背后,则是宝石超过4亿元的科技创新投入,在最近的三四年时间里,宝石先后在上海建立了研发基地、在本部建立了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并建立了“勇进”科技园区。宝石董事长阮小明的感受是:“每一次创新就意味着企业向前跨越一步,而不创新就意味着退步。”
  在台州,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吉利集团自主开发35款轿车整车,成立专业从事汽车研发的国家级研发中心——吉利汽车研究院;星星集团引进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台州分部,创建台州的小硅谷;一批区域性科技研发服务中心,更是为台州探索出了一条民营科研所创立区域性创新服务平台的道路,温岭先导电机技术研究所就当上了680多家泵业企业的“技术保姆”,先导创建的面向泵与电机产业集群技术服务平台,被列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
  为了积极推进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政府则搭建起为台州整个产业服务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了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落户、浙江大学“两院”(台州研究院和研究生院台州分院)和台州(上海)科技园建设。现已启动的台州(上海)科技园,借助于上海数十家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高端“智力平台”,成为台州创新体系建设的新探索。海正集团、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仙居一远静电科技有限公司等首批22家企业已与园区开发商签订协议,在上海科技园内建立各自的研发中心。
  目前,台州已形成了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塑料模具、家用电器、服装机械、水泵阀门、工艺美术、食品饮料、鞋帽服装等9大支柱产业,至少有48个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台州素有“塑料制品王国”的美誉,各种家电、汽车的塑料配件90%以上在台州加工完成。台州是中国最大的医药化学原料药生产出口基地,化学原料药出口占全国1/10。台州还是中国最大的圣诞礼品和节日灯出口基地。在世界上打响“台州制造”品牌已成为台州人奋斗的一个目标。
  遍布全球的“台州人经济”
  如果把台州区域内的民营经济发达比作台州经济腾飞的一翼,那么,遍布全球的“台州人经济”则是另一翼。自改革开放后,120多万台州人走出台州,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范围内创业。目前,台州人在外地创办的企业达3万多家,个体工商户有25万户,年销售额达2500多亿元,接近台州市全年的GDP。从经济总量的角度讲,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无形的新台州。
  台州市迄今已建立了52家异地商会,这其中包括台州商人在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建立的国外台州商会。台州商人无论“藤蔓”延伸到哪里,他们血液里流的依然是台州人的精神。一大批在外成功创业的台州商人回乡创业,掀起了“回归工程”的热潮。在路桥,回归企业家李书通,投资13亿元在台州打造起一艘“铝业巨舰”;在天台,回归企业家们创办了120多家回归企业……
  作为沿海产业带的核心,台州经济开发区东部滨海地带的滨海工业区块,自启动建设以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配套完善等工作快速推进,目前,已有多家回归企业家驻进园区。它将被打造成台州市区产业发展的主平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有着海一样胸怀的台州人,向世界敞开了她的怀抱,“支持台州民企与世界500强联手,抓好100个重点引资项目”,成为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升台州经济开放性的重大策略。2006年,台州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84.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7%;出口国家和地区达202个。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39个,项目总投资16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8.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2.4%。
  农民合作社蓬勃兴起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蓬勃兴起,不断丰富着“台州现象”的内涵,为“台州现象”增添了魅力。
  6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充分体现了台州农民的创造力。近几年,连续的台风自然灾害让台州农业损失惨重,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农民的收入却取得了突破,台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增长幅度超过了本市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遍布各地的6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作用。
  台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上的贡献,也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立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台州已经完成规范化改造的1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的农民在全国建立起了13个基地,创造了上亿元的产值,并赢得了1600多万元的纯利润;临海市涌泉柑橘产业合作社不但建起了全市的农副产品配送中心,还筹建了面向全市橘农的柑橘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在政府的引导下,蓬勃兴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了农民“走出去”,让台州农业在全国甚至国外绽放出鲜花,收获着硕果。据初步统计,到2006年年底,台州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国外、省外从事农业种养殖业的有3万多人,已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362个,年创产值30多亿元,已相当于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6%。农民“走出去”的新闻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温岭箬横西瓜合作社远赴缅甸种瓜,2006年春节首批西瓜在仰光上市;仙居杨梅2006年4月与瑞典北欧·中国国际商务投资发展公司达成协议,杨梅浓缩汁及杨梅产品由该公司北欧独家总代理;2006年5月,临海数十位菜农又乘坐飞机到葡萄牙种植蔬菜……
  在台州,新农村建设正在强势推进,城乡区域渐趋协调。以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为“辐射源”,让其产业、公共设施和服务向周边地区辐射,带动周围地区发展,这种被称为“1+X”的发展模式,推动了台州的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朝沟垄出,看取拂云飞。靠着创业创新,台州必将实现新的跨越,迎来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