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期●·青少年绿洲·●

和谐是民族精神的灵魂

作者:吕型伟






  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实行“三个面向”。“面向”要找一个立足点,即站在什么基点上去面向。这个基点就是上下几千年形成的民族精神,或者说是人文传统,和谐则是民族精神的灵魂。
      革命精神、斗争精神、爱国主义、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等,当然都是中国民族精神,其内涵十分丰富,可谓博大精深,但其核心是什么?灵魂是什么?值得深思。
      中国有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秦始皇以来,在两千年的漫长历史中,能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下而不分裂,靠的是什么?主要不是武力,靠的是文化,是中国长期形成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精神。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一本叫《展望21世纪》的书中有这么一段话: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上、文化上团结起来,这种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在今后人类走向统一的过程中“不能不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人文精神的主要来源是儒家,是孔孟之道。孔子不信鬼,不信神,靠的是教化。它的核心思想是一个“仁”字。“仁”者,是两个人,就是什么事都要想想别人,不能只想自己,要先人后己,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家庭生活,提倡“家和万事兴”;对冤家对头、仇人、敌人,事后也可以以德报怨。二战后中国对待日本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我们也常说,要设身处地替别人想想。用现代语言说,叫换位思考。换个位子想想,假如你处在他的位子,会怎么样?在国际关系上,我们主张王道,反对霸道。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这是一条商贸之路、和平之路。郑和下西洋虽然拥有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人员三万多,但并没有去征服别人,不搞殖民地。这与哥伦布不一样。欧洲人去了就搞殖民地,屠杀了大批印第安人。我们现在对国内,要讲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东部与西部和谐发展,56个民族和谐发展;在国际上,对左邻右舍讲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与任何集团结盟,主张双赢。突出“科学”与“和谐”,我认为非常好,这继承发扬了民族精神。孔子讲“和为贵”,孙中山讲“和平、奋斗、救中国”,周恩来总理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今天讲和谐社会,这也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与核心。
      我们要十分重视民族精神教育。我们讲德育为先,其内涵当然应该包括和谐教育,特别是中国正在走向振兴,我们正在培养的将是2020年之后要先后走上中国和世界舞台的主人,他们的事业要比我们现在大得多,责任也重得多。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外国人怕的也正是这一点。他们不知道中国未来的主人将怎样,特别担心我们未来的各级领导人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以我为中心。如何使他们有合群、谦让的观念,学会关心他人,少一点娇气,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要特别注意独生子女教育,让他们继承民族精神,善于与别人相处。
      在民族精神教育中,“和”是核心与灵魂,这个工作做好了,中国的硬实力强了,软实力也强了,全世界也就放心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能这样,世界可以太平了,人类也可以避免今后一些国家崛起时不断发生的战争甚至世界大战。这是全人类之福。总之,中国的民族精神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打一个比方,民族精神像是一座伟大的建筑,由许多材料建成。这些材料中有钢筋、木材、石头,等等,“和”是水泥,把许多材料胶合起来,才形成了坚不可破的巍峨大厦。
      我年逾九旬,虽已来日不多,但我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太平盛世。这个“世”不仅指中国,还指世界。天下太平,天下为公。百年来,中国受尽了苦难,受到不少国家的入侵,圆明园被毁,八年抗战血流成河,都是刻骨铭心的事实。但中国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国家,报复不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传统。在中国历史走向振兴的时候,世界各国大可放心。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去看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展望21世纪》。
  中国现在的形势,可以用李白的诗来形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管两岸的“猿声”如何啼吼,内部有多少矛盾,中国这条用“和”字托起的大船都将像“轻舟”一样破浪前进。
  (摘编自《吕型伟教育文集》第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