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期●青少年绿洲●

原著作者杨金远谈电影《集结号》

作者:


  由冯小刚导演的贺岁大片《集结号》一经公演立即获得如潮好评,电影原著作者杨金远是福建省莆田市人,1956年8月生,1975年12月入伍,1976年3月从新兵连分配至海军东海舰队某护卫舰大队511舰服役,任炊事员、轮机兵、轮机班长等。1982年1月退伍回乡,先后当过民船水手、公司文书、报社校对员,现为莆田市政协调研室副主任,莆田《侨乡时报》总编辑。1984年起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发表,作品5次获福建省优秀文学奖,2次获福建省政府文艺百花奖。
      杨金远创作《集结号》的原著《官司》这部小说很偶然,更多是由于他对一个事件的敏感。那是6年前的一天,杨金远看到中央电视台《百姓故事》里讲述一个幸存的老战士,一直在寻找战友的遗骸,以此证明他们不是失踪而是烈士。这位老战士的战友在解放战争的一场战役中全部阵亡,只有他负伤活了下来。为了缅怀战友,他住到了军营附近,每当军号吹响,他总是出现在军营门口。
  杨金远把这个老战士的故事发展成了小说《官司》,首先刊登在2002年4月号的《福建文学》上;6月号的《小说月报》予以转载。
  这篇小说被著名演员张国立发现了,他非常喜欢,原想留着自己拍电视,后来推荐给了冯小刚。冯小刚在电话里问杨金远,能不能由作者自己把这篇小说改成电影剧本。杨金远说:“我没有写过剧本,你还是请行内高手来改编吧。”最终编剧确定为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刘恒。    
  直到2007年12月18日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集结号》首映庆典上,杨金远才和它有了亲密“接触”。谈到电影和小说的区别,杨金远表示:电影的前后两部分截然不同。前半部分是战争,后半部分是寻找。跟我原来的作品有点出入。在小说中,老谷毕生在寻找的,是没有吹响集结号的团长;电影里的谷子地则是要讨名誉。小说本来是个悲剧,电影则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据解放初民政部的抚恤统计,革命战争中有名可考的烈士超过100万人,而无名烈士至少是这个数字的数倍。
  对《官司》能够被冯小刚看中,拍成电影,杨金远有着自己的理解:“以往军事题材,比如《英雄儿女》、《南征北战》,都是描写军人顶天立地,大声呼喊‘向我开炮’这样的口号。后来,军事题材开始向描写人物内心方向转变,前一阵子比如《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等,我觉得这些大多是表现革命英雄主义,是小人物成长为大人物,而《官司》自始至终都是小人物的故事。而且要说我有什么不同,就在于我探讨的是人的本性问题,从人的本性来回眸战争。”(摘自《人民海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