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9月过后,正是农田秋收过后的空旷期。然而,在启东农村,大片农田依然绿意盎然,连片特色露地蔬菜自成一景。在王鲍镇合群村及周边村庄,高过板凳的北方大葱连绵千亩;在寅阳镇东清河村,七八百亩即将收获的秋雪菜如同茂盛牧场;在近海镇近农、黄海等村庄,成片豌豆藤如同为大地铺上了绿色的地毯……
“启东农村形成规模‘晚秋熟’也就在这四五年间,以露地蔬菜为主,粮食作物为辅。蔬菜种植及在田品种主要有青刀豆、青豌豆、青花菜、白花菜、小辣椒、鲜白扁豆、金华油菜、北方大葱等;粮食主体为晚熟玉米。”启东市农委退休高级农艺师项觉生介绍,全市晚秋露地作物总面积超过10万亩,年总产值保守估计要在2亿元以上。
启东耕作方法的改变,源于启东秋末冬初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最近二三十年来,长江口地区寒冬来临时间不断滞后,“霜降”无霜、“大雪”少雪,一般年份10月下旬平均最低气温仍然维持在10℃左右,这样的气候条件,恰好满足了某些露地宜栽“晚秋熟”蔬菜对温、光需求。
“晚秋熟”为传统秋熟之后新增加的一茬农作物,一般自9月至11月间。虽然时间较为短暂,但产出的效益却要超过夏熟或秋熟大宗作物,甚至相当于夏秋两熟的总和。最近几年来,启东农村所产“晚秋熟”蔬菜无一例外地热销于周边城市或北方市场,价格上也大都接近甚至超出了大棚同类蔬菜。由此,鼓起了万千农民口袋。
2000年前后,“晚秋熟”的雏形出现在南阳镇合丰村一带。当时,村里有人不甘心受“一熟黄豆一熟麦”传统种植模式的束缚,尝试在夏熟玉米后茬,种植秋收青豌豆、秋刀豆,获得了每亩上千元的“额外”收入。之后,农户们又惊喜发现,他们种植的晚秋青刀豆、青豌豆,竟然为这一时段国内市场所独有。尝到甜头,这一富有创造性的“晚秋熟”模式自发地推广辐射开来,进而演变成影响和左右全市农业格局的一个全新模式。
“晚秋熟”的高效与无忧销售,让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趋之若鹜。在市、镇、村三级组织及时引导,凝聚民间智慧、极富启东特色的“晚秋熟”,正不断地形成规模。
目前“晚秋熟”作物,已由早期的晚秋刀豆、豌豆等少数品种,拓展到了秋雪菜、秋玉米、金华菜、秋花菜、秋莴笋、秋辣椒、秋白扁豆和北方大葱等多个种类,这些作物在正常年景条件下,亩均效益普遍达到或超过2000元,全市农民仅此一项增加净收入就高达1.5亿元。与此相衔接,产生了“一年三熟”、“两年五熟”及“棉后套种”、“豆后蔬菜”、“豆菜套种”等一系列新的科学种植模式。
种植“晚秋熟”,既省工、省本,又高产、高效,还有效弥补了传统种植模式的不足,这般产品特性、市场优势和种植模式,促成其对农业、农民贡献额的不断提升。在北新镇万安村一带,农民普遍实施“夏玉米套种晚秋白扁豆”,扁豆亩收入普遍超过1500元,比传统玉米高出1倍,而在寅阳镇,秋花菜、金华菜、秋雪菜、秋玉米及刀豆、青玉米、白扁豆面积,已创纪录达到15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