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军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由于苏军未作充分的战争准备,战争初期,德军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1941年12月,遭受了一连串打击的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首次胜利。过度消耗的德军由于缺乏应付苏联严酷冬季的装备和稳定的供应线,导致机械化部队完全无法使用,使其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沉重打击。到1942年春天,漫长的苏德战线相对稳定了下来,但双方都在秣马厉兵,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德国开始筹划集中兵力在北部和南部战线发动新一轮攻势。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后来改称伏尔加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大拐弯处西岸,战前居民约60万人。它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拥有当时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产量占全苏的一半,战争时期主要生产坦克。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广阔富饶的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1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后,斯大林格勒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需要的石油、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基础,而德国此时也迫切需要这些资源。
1942年5月8日,德军曼施坦因上将指挥的第11集团军首先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俘虏苏军17万人。5月17日至29日,德军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从哈尔可夫南面围歼苏军南方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博布金战役集群的大部,苏军共有25万人被俘,高级将领多人阵亡。7月4日,守卫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近10万苏军被迫向德军投降,德军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哈尔科夫战役拉开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序幕。
斯大林格勒战役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德军向斯大林格勒进攻
1942年6月28日,德军博克B集团军群左翼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突然从库尔斯克东北向东攻击,目标直指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6月30日,德军右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也从哈尔科夫东北发起进攻,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向东南挺进,并突破苏军第21和28集团军防御。7月2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前锋逼进沃罗涅日,迅速转向南面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前进。南面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团军群于7月9日发起进攻。其左翼从哈尔科夫南面向顿尼兹河北岸进击,右翼则从塔甘罗格北面向伏罗希洛夫格勒进攻。德军的进攻非常成功,苏联军队在空旷的大草原上很难进行有效的抵抗,苏军后撤达100-300公里,顿河及顿巴斯盆地最富饶的地区均落入德军之手。
第6集团军在战役初期就取得令人满意的战果使希特勒认为攻占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这样,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部队就只剩下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辖有6个军,含2个装甲军,计14个师约27万人,近500辆坦克,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员,由赫鲁晓夫任军事委员会委员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担负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御任务。其编成内有从苏联红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28、38、57集团军残部,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仅有坦克240辆),以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编制内共有38个师,但只有16个师能够占领主要地带的防御阵地,其任务是固守从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
7月17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会战正式开始。德军第6集团军在保卢斯上将指挥下,以第8步兵军和第14装甲军为北突击集团,以第51步兵军和第24装甲军为南突击集团,对苏军62集团军实施包围,向卡拉奇方向发展进攻。同时,以部分兵力向苏军第64集团军发起佯攻,以吸引苏军的注意力。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合围了该集团军的2个师,前出到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顿河河岸。7月25日,德军对苏军第64集团军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苏第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斯大林撤销了铁木辛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由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接任,并派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将预备队的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火速调往斯大林格勒地域。随后,为了增强斯大林格勒守军的斗志,斯大林于7月28日发布了第227号命令: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枪毙;并严厉要求苏联红军部队“绝对不许后退一步!”德第6集团军由于缺少装甲兵力的支援,被迫转入防御态势。德军在行进间占领斯大林格勒的计划被粉碎。但此时顿河西岸苏联红军的处境非常困难,两翼都陷入了德军包围。
8月1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沿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铁路向东北方向进击,当天迅速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占领了蒙特纳亚。8月3日,霍特攻占了科捷尔尼科沃,接着又于5日突破了苏第64集团军的防御,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但之后遭到了苏军越来越顽强的抵抗和反击,霍特只好放弃了独立攻占斯大林格勒的想法,于8月9日转入守势。
8月5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组为东南、斯大林格勒两个方面军,由华西列夫斯基上将统一指挥。8月19日,德军重新发起了进攻。保卢斯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面的特列赫奥斯特罗夫卡亚向东南攻击,将苏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主力分割开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南面的阿勃加涅罗沃地区向北进攻,突破了苏第64集团军的防御,其前锋已前出到京古塔车站。9月2日,保卢斯第6集团军右翼与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左翼在旧罗加奇克地区取得了联系。与此同时,德军第4航空队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狂轰滥炸。
鉴于斯大林格勒异常严峻的形势,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并决定立即调拨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8月29日,朱可夫飞到斯大林格勒并着手组织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的反击行动。9月3日,斯大林致电朱可夫要求立即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突击,以缓解当地紧张局势。
朱可夫将3个新锐集团军投入反击,由于准备仓促,9月5日、6日、10日的三次反击均未达到预期目标。9月12日,苏联红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德军突破斯大林格勒城防,从南面突进到伏尔加河,把守卫城市的第62集团军同战场上的其他部队分隔开来。
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轴心国部队共有50多个师,其中直接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有13个师,17万人。而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虽有120个师,但人员缺额严重,实际防守斯大林格勒的是第62和64集团军,共有9万余人。
第二阶段,斯大林格勒城市保卫战
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保卢斯第6集团军担当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推进,策应保卢斯在城北的主攻。苏联红军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
9月14日,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苏第62集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斯大林格勒变成了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尽管德军对伏尔加河东岸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军还是从那里得到了不断的补给和支持。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军官也只有约三天的平均存活时间。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军指挥官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势。苏联近卫航空兵的伊尔-2强击机给入城德军坦克重大杀伤。
9月15日,德军对马马耶夫高地实施重点突击。该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制高点,从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将的第62集团军司令部即设在这里。经过一天最为残酷的战斗,德军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9月16日,苏近卫第13师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军发起反冲击,又夺回了该高地。此后,该高地又经过多次的反复交替的争夺。
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市中心,9月27日冲进了北部工厂区。斯大林格勒工业区修建在丘陵中,建筑物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或用石头砌成。德军逐屋战斗,从地面和地下的废墟中找路前进,所以也被称为“老鼠战争”,甚至说“即使我们占领了厨房,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德军的推进不是用公里,而是用米来衡量。德第6集团军的一名叫汉斯·德尔的军官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经过数个星期的苦战,德军不得不从这个仓库撤走。在城中的另一个部分,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共计6人,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顽强地进行抵抗,坚守了58天。这座顽强的堡垒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
由于城内布满了高达数米的瓦砾堆和废弃建筑,德军的坦克部队毫无用武之地。此外,苏军的狙击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废墟作为掩体,给德军造成了极大伤亡。最为成功的一名狙击手Zikan到1942年11月20日为止已经击毙了224个敌人,而其也因此成为日后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采夫的原型。另外一名狙击手也创造毙敌149人的纪录。
对于斯大林和希特勒,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对斯大林来说,决不能让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落入德军之手。他亲自下令给叶廖缅科上将,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该城。每一座房屋,只要有苏联军人,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成为敌人攻不破的堡垒。苏联红军指挥部将战略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了伏尔加河地区,并且调动了全国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在9月底和10月初,苏联红军向斯大林格勒城区调去了6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而对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的精神价值已超过了其战略价值,非要攻陷它不可,当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小心地向他指出第6集团军北翼漫长的顿河战线面临着危险,建议将第6集团军撤到顿河河曲时,希特勒严厉地回答说:“德国士兵到了哪里,就要守到哪里!”德军调去了20万补充部队,包括90个炮兵营和40个受过攻城训练的工兵营。双方部队的指挥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德军的指挥官保卢斯得了眼部肌肉痉挛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见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忍受着湿疹的病痛,以至于不得不将自己双手完全包扎起来。
经过3个月血腥的战斗至1942年11月初,德军终于缓慢地推进到了伏尔加河岸,并且占领了整座城市的80%地区,将留守的苏联军队分割成两个狭长的口袋状,但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此外,伏尔加河开始结冰,导致苏联不能再通过船运送补给品给城中守军。尽管如此,马马耶夫高地附近的战斗和北部城区工厂地带的战斗依然非常激烈。其中, 红色十月工厂、 拖拉机厂的战斗为全世界所知晓。当苏联士兵与德军进行枪战的同时,工厂内的工人就在侧旁修复损坏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时候甚至就直接在战场上修理武器。坦克由工厂的工人志愿兵驾驶。这些坦克往往直接从兵工厂的生产线上开到了战斗前线,甚至来不及涂上油漆和安装射击瞄准镜。
第三阶段,大反攻战役
苏军最高统帅部自9月底开始准备大反攻,负责斯大林格勒地区总体战略的朱可夫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大规模秘密集结兵力。至11月中旬,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城外南北两侧的苏军计3个方面军10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4个空军集团军和若干个独立军、坦克军和旅,共143个师110.6万人,以及大量的火炮、坦克和飞机。当面的德军B集团军群共有80个师又3个旅,约100万人,火炮、坦克和飞机的数量远不及苏军。
朱可夫的策略是将德军主力继续牵制在城内,然后通过打击德军虚弱的外侧来将德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市区。斯大林批准了朱可夫拟制的反攻计划,并亲自给这个计划取代号为“天王星行动”,以针对德军中央军群的“火星行动”。
11月19日,苏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图瓦京的西南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在纷飞的大雪中发起了反攻。负责防卫德军第6集团军侧翼安全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仅在一天之内,阵地便被苏军突破。11月20日,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也在南部转入反攻,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大部被歼灭。11月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将德第6集团军的5个军22个师,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以及部分克罗地亚军队共约27万人合围在斯大林格勒及周围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
当德军最高统帅部接到苏联红军发起反攻的消息后,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下令保卢斯撤出斯大林格勒。然而,空军司令戈林元帅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6集团军进行空中补给。事实上德国空军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能力根本无法满足每天700吨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计划,命令保卢斯坚守阵地,第6集团军必须留在斯大林格勒。由于恶劣天气和苏军防空火力,空投计划很快就遭受失败,德军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第6集团军渐渐感受到饥饿的威胁。另一面,苏军开始了缩小对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的行动。
11月21日,希特勒企图做最后的搏斗,下令将曼施泰因元帅的第11集团军扩建为顿河集团军群,由曼施泰因元帅任司令,并把保卢斯第6集团军、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利亚第3、第4集团军交与他指挥。希特勒在命令中指示:“顿河集团军群当前的任务,就是使敌军的攻势停顿,并夺回原已失去的阵地。”曼施泰因认为这是一种幻想,德军现在唯一的机会在于保卢斯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向西南突围,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科捷尔尼科沃向东北进攻,两军会师才有逃脱毁灭的可能。但希特勒表示决不能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并且再次强调被围困的部队决不能投降,而曼施泰因必须杀开一条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
12月12日,曼施泰因元帅以沉重的心情发起了代号为“冬季风暴”的反攻。德军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为先导,于12月19日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公里以内的地方。此时,曼施泰因发现自己也有被数倍于己的苏军包围的危险。于是,他决定不顾希特勒的命令,下令保卢斯立即向南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不敢突围,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
12月27日,苏军发动强大反击,将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击退150~200公里,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曼施泰因的“冬季风暴”宣告失败。当时温度已降到零下45摄氏度。伏尔加河面的冰层逐渐变厚,因此苏军可以更加便利地补给己方部队。而包围圈中的德第6集团军的空运补给越来越少,濒于弹尽粮绝的境地,医药品和燃料也都已经用尽,数千人患上伤寒和痢疾,而冻伤的人就更多,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围。但是保卢斯害怕背上违抗军令的罪名,坚持按兵不动。
1943年1月10日,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发起了代号为“指环”的进攻,深陷重围的德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郊区向城区收缩防守。1月22日,苏军占领了古门拉克机场,第6集团军的空运补给运输和伤员撤退的行动完全彻底中断。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不能支持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但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
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德国陆军元帅节杖,以鼓励其继续抵抗下去。他对约德尔说:“在德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元帅被生俘的。”希特勒希望保卢斯能够战斗到底或自杀殉国。1月31日,苏军第64集团军的第38摩步旅打到了保卢斯的司令部,保卢斯向总部发出最后一份电报:“第6集团军忠于自己的誓言并认识到自己所负的极为重大的使命,为了元首和祖国,已坚守自己的岗位,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 2月1日,被包围的第6集团军司令部发报员向柏林发出了最后一封被称为“感动德国人”的著名电报:“第6集团军无线电台即将关闭!俄军已经攻占!打垮布尔什维克万岁,天佑德意志!”最后用国际电码写上“CL”,表示“本台停止发报”。当苏军攻入德军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司令部时,保卢斯选择了投降。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北的德第11军残部也宣布投降。至此,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德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23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1000名极度饥饿劳累的德军士兵被俘,约14万人死亡,只有3万余伤患者事先陆续空运撤出。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西方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85万人,其中75万人阵亡或受伤,9.1万人被俘。而苏联方面的估计为消灭轴心国部队150万人。无论是哪种估计,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损失了东线南翼兵力1/4的说法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军具体伤亡人数为:474871人死亡,650878人受伤或被俘,合计伤亡1129619人。在德军攻入城区的短短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被杀,而在整个战役中牺牲的平民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此役,苏军的损失仍然要超过德军,不同的是:德军是被整建制消灭,有21个德国师的番号被从序列表中消去,另有大量直属部队被消灭,战斗力不复存在,新的部队不经一段时间的训练形不成战斗力;而苏军残存的部队补充新兵,以老带新,可以迅速形成战斗力。而且德军人员和物资难以补充,苏军补充的速度和数量则远超德国。德国的实力因此而衰弱。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东部战线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其战略上胜利的意义远远超出由英美领导下的诺曼底登陆(霸王行动)。对德国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使德军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对苏联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苏军开始掌握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英国已故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在总结当时的形势时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每个人都意识到,德国战败只是时间问题了。”对中国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浴血奋战中的中国抗日军民,正面战场的中国军队开始了对日军进行有计划的积极作战,敌后游击战场开始重新活跃,八路军和新四军对交通线和中小城镇进行骚扰打击,把百余万日军牢牢地捆绑在中国战场上,减轻了日军对盟军的压力,支持了盟军在太平洋上的逐岛争夺战。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进入局部反攻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