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期●缅怀篇●

鞠躬尽瘁的白衣战士丁志辉

作者:朱昱鹏 曹松盛


丁志辉,1918年6月生于江苏无锡市河埒口大丁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6岁时曾在无锡化新中学就读半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因生活困难,去上海一家织布厂当女工,随后参加红十字会举办的救护训练班,历时3个月。

1939年6月,丁志辉在中共地下工作者的引导下,赴皖南参加新四军,被派往新四军军医处卫训班学习,后任新四军1支队军医处休养所医务员,194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她参加了陈毅指挥的有名的黄桥战役,三天四夜没休息,和战友们一起奋力抢救了三四百名伤员,圆满地完成了战地救护任务。

1941年7月,日寇对苏北盐城地区发动大“扫荡”。这时,丁志辉任新四军卫生部休养所所长,带领一个医疗组和30多名伤员到东海边打“埋伏”(分散隐蔽治疗)。她把伤员安置在群众家里,自己打扮成挖野菜的姑娘,提着篮子巡回为伤员换药、送饭。那时,药品和医疗用品奇缺,为了抢救战友生命,她想尽办法,解决困难,没有镊子,就把筷子劈开当镊子用;缺少绷带,就撕掉被单洗净消毒代用;缺少钙片,就把鸡蛋壳炒一炒碾碎了给伤员服用;用白芨、明矾等配制成清疮液冲洗伤口; 用仙鹤草止血等等。有一次,她冒着日寇的机枪扫射,奋不顾身地从小船上抢回了一箱药品。有人问她:“你想用一条命去换一箱药?”她回答说:“一箱药能救几百人生命呢!”

1943年,丁志辉任新四军第3师卫生部休养所所长。上级决定她去淮海地区,加强那里的卫生医疗工作。因工作需要,她由一个营职干部改任连职副所长,但她愉快地接受了组织的决定,积极配合老所长从思想教育、组织制度和医疗作风等方面着手,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她带领全所人员发动驻地群众,筹集门板,把病床由地铺改成木床,清扫每个病房,建立各种制度,迅速改变了全所面貌,由后进单位一跃成为先进单位。

1945年7月,丁志辉任新四军3师第10旅卫生部后方医院院长,抗战胜利后跟随部队开往东北。1946年初,面对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丁志辉率领医护人员在恶劣的环境下,紧急转移四五百名伤病员,在冰天雪地里行军28天,克服了交通不便、医药物资匮乏的困难,终于胜利地完成了任务。锦州战役时,她任东北民主联军2纵队野战医院院长,在距火线不足10公里的地方设置战地医院。战斗打响后,丁志辉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不知饥饿,不顾疲劳,累得吐血也不休息。通过全院上下一致努力,一周内就救护治疗及转送了3100多名伤员,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战斗。

解放天津时,丁志辉任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39军卫生部医疗主任。天津解放后,她发动医护人员发扬连续战斗的作风,开展突击救护治疗,在一个月内使留院治疗的600多名伤员治愈后重返前线。

丁志辉的青春是在战火中度过的。她作为一名白衣战士,随部队转战祖国大江南北,从华东到东北,从华北到中南,救死扶伤,为人民建立了光辉的功绩。她多次获得“模范干部”、“模范党员”、“模范医务工作者”、“模范女干部”等光荣称号。1949年10月1日,她作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礼台,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1950年冬,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丁志辉以中南军区赴朝医疗手术大队大队长的身份,率领6个手术队,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奋力抢救伤员,又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新的功勋。

回国后,丁志辉先后担任中南军区广州陆军医院医务主任、中国协和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相继当选为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地位高了,荣誉多了,生活安定了,但她战争年代的那种革命精神一直未减,新四军的艰苦朴素作风一直没变。她长期在医院工作,经常是身不脱白大褂,人不离病房,加班加点抢救危重病人。外人根本看不出她是医院领导人,更看不出她是一个患有肝硬变和血吸虫病的病号。丁志辉和她爱人、军事医学院副院长刘德懋都是部队的高级干部,他们只有两个孩子,生活完全可以过得很讲究。但实际上,他们生活上艰苦朴素,衣、食、住、行都很简单。她房子里除了公家配发的家具外,个人几乎没有置买什么东西。她穿的背心是自己用细布缝的;她的衬衣常常是打着补丁;她梳头的那把梳子用了30年,尽管断了三分之一的齿,还一直舍不得扔掉。她从没买过丝、绸、缎料面的被子,一床10多年前缝制的布料面被子一直用到她去世。她保持了在战争年代自己缝补衣衫的好作风,直到她逝世前十多天,她还在病房里为女儿缝补衣服。她吃饭更简单,一直是“大灶”水平。丁志辉说:“一个人如果把精力放在讲究吃喝享受上,那就没有心思去干革命了!”丁志辉对子女的教育,十分严格,儿子结婚时,她规定了三不准:不准讲排场乱买物品,不准请客,不准乱收礼物。丁志辉对自己生活如此“刻薄”,家中的钱用到哪里去了呢?她常说:“钱是人民给的,应该还给人民。”1965年,家中的存款已超过1万元,她和丈夫商量后,把1万元作为党费交给了组织。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地震,她立即寄去1200元。1975年夏天,河南发生特大水灾,她对丈夫说:“受灾地区传染病人一定不少,我们要为救灾作点贡献。”她又把家中的1万元存款献给了灾区人民。

在“文革”中,时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的丁志辉受到残酷迫害。1969年,她被送到陕北山区医疗队去“改造”。她不顾自己身体虚弱,翻山越岭为群众治病,为赤脚医生举办学习班,赢得了革命老区群众的爱戴和尊敬。丁志辉1973年重新回到领导岗位,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坚决拒绝利用职权为子女开方便之门。她公私分明,凡是办私事,总是乘公共汽车,有时用了小车就按规定交费。1978年,丁志辉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不得不住进医院治疗。她在日记上是这样写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祖国、为人民战斗到最后一息”,“我现在能做什么呢?只有先把过去战争年代,在前线抢救伤员救治工作写出来……”于是,从住进医院那天起,她就着手撰写一本题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的战救工作体会》的著作。此时,她的白血球、血小板只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她强忍着疾病的折磨,艰苦地一笔一划地坚持写作。有时一只手在输液,就用另一只手翻资料;坐着写累了,就趴在床上继续写。一部6万字的著作,终于在她去世前完成了。在这本书稿里,既有过去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战地救护工作的详细体会,又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这是她留给党和人民军队一笔宝贵财富。 

上一篇:延安情怀下一篇:对日寇的最后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