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期●文化战士天地●

报国志和丹青梦

作者:韦德锐

屈指算来,我从参军至今已66年了。昔年之战友,或西去,或失联,他们的音容笑貌只存留于我的记忆中。现在唯一还保持着联系的,是在同一城市的陈志军。我参军时被分到70师文工队,他在文化科,可以说是在同一战线上打拼,同一个锅里吃饭,朝夕相处,十分熟悉。陈志军参军比我早,他是新四军老战士,抗战胜利后又参加了淮海、渡江两大战役,1952年,我们又随部队同赴东邻抗美援朝。陈志军今年已届91岁高龄,长我11岁,是我的老大哥,而他至今仍像当年一样叫我“小韦”,听起来十分亲切,仿佛又回到了战火中的青春岁月。

陈志军1925年出生于江苏丹徒县,读小学时便热爱画画。入中学后,两次参加图画比赛都拿了奖,这对他是极大鼓舞。从此,少年陈志军的心中萌生了一个美丽的梦:只研朱墨作春山。可是这一好梦被日寇的铁蹄无情踏碎,抗战爆发,虎狼之师长驱直入,太阳旗插到了他的家乡。山河破碎,家园被毁,民不聊生。但是苏北地区崛起一支铁军,那就是令日寇闻风丧胆、受人民拥戴的新四军。乡亲们箪食壶浆慰劳之,热血青年则纷纷投军杀敌报国,守卫自己的家园。在抗日大潮的感召下,陈志军毅然弃学参军,拿起枪当了一名战士,出枪林入弹雨,在硝烟烽火中南征北战,置生死于不顾,同仇敌忾,与战友们担负起国家的兴亡,丹青梦只好深埋心底。

驱逐了日寇,参加了解放战争,又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部队回国后,陈志军调往上海警备区政治部工作。上世纪80年代,中央提出裁军百万,投入经济建设。此时55岁的陈志军被列入裁员名单中,一个戎马生涯长达36年的老兵在上海警备区办了离休手续,住进了干休所。脱下军装,卸去军务,有了大段的空闲时间。少年时的翰墨梦又从心底浮起,他决心重新拿起画笔,用后半生追梦续梦圆梦。但是他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又搁笔这么多年,如何起步,心中茫然。陈志军靠着勤奋和坚韧为自己拟了一条座右铭:“暮鼓晨钟练笔墨,青灯冷月面黄卷。”

没有名师面授,只能靠自学。他想起幼时曾临摹过的《芥子园画谱》,那是学画者的启蒙读物。于是他去书店买了来,朝夕揣摩研读、临摹,两耳不闻窗外事,眼底尽是花卉图。严遵“芥子园”的无声教授,他对着花草树木一笔一笔地画,一笔一笔地描,神聚笔端,心无旁骛,有时壶里的水烧干了,灶上的饭烧糊了,他却浑然不知。我打趣地说,你画画走火入魔了。为了扩大视野,他频繁地跑书店,逛书摊,凡中意的画幅、画报、画集、画论,便一股脑买下。他临石涛,摹江寒汀,学任伯年,广采博取,但又不专攻一家。为了画好山水草木,他像个独行侠,背着画框,遍访名山大川。他告诉我,20几年来,他用过的纸张,购买的画报,用秃的笔,难以计数。而他用过的颜料,则可染成一片云霞。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作出点成绩,需要天赋,更离不开勤奋,就像鲁迅说过,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写作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离休至今,他已创作出近千幅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被30多家报刊采用,如《人民日报》《解放军画报》《解放日报》等。一幅《旭日东升》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踏雪寻梅图》被周恩来纪念馆收藏。2007年,陈志军自费出版了个人画册,收入我为他写的评论作为序言。隔年,他又和上海邮政总局联手,策划出版了《陈志军邮票画册》,这是他的创举,邮政总局的同志也说,这对他们是“史无前例”。陈志军在自撰楹联中写道:“晚年唯好静,掩扉攻书画。”战争年代,陈志军实现了报国志,离休后他又实现了丹青梦,此生堪可欣慰。无需着鞭自奋蹄,他告诉我,他要画到一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