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期●散 文●

我的抗大老校友王任之

作者:傅 泉


王任之是我最崇敬的一位抗大老校友,我们有75年的战友深情。

回顾1938年,抗日的烽火在中国大地燃烧,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大批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王任之从山东带着几位热血青年奔向陕北公学,我从河南来到陕北公学。那年我只有12岁,王任之20岁。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到敌人后方去办学,我们参与了在延安延长陕北公学建抗大一分校,我们又一同跟着何长工校长和周纯全副校长,从延安延长东渡黄河,冲过敌人封锁线,翻越常年积雪的绵山,来到敌人后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经过整编,抗大一分校对外称第十八集团军随营学校。那时王任之在学员队任区队长,而我被调到校部给周纯全副校长当勤务员。

开学不久,日军就开始多路围攻晋东南。抗大一分校在太行山办学一年后,1939年12月,我们又跟着周纯全,迎着大风雪上太行、越平原、冲破平汉铁路和津浦铁路敌人的两道封锁线,来到齐鲁大地黄海边,在沂蒙山区继续培养抗日干部,开辟抗日根据地。后来王任之在校部民运工作团任队长,我调校部文工团当团员。在沂蒙山,我们边战斗边学习,依靠群众坚持反“扫荡”。民运工作团主要是组织群众,成立自卫队、民兵、妇救会、识字班、儿童团,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巩固抗日根据地。在东蒙山、西蒙山、费县、沂水和莒县,到处都留有民运工作团的脚印,王任之同志功不可没。

1941年冬,在沂蒙大青山反“扫荡”战斗中,我和王任之都是幸存者。当时为了掩护部队、政府机关和群众,在反“扫荡”突围中有200多位抗大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为了缅怀牺牲的战友,纪念大青山突围,传承抗大精神,济南的章柯、王浩和上海的叶尚志等几位抗大老校友,于1997年五六月间来到临沂市,同王任之商讨在大青山突围地建立纪念碑,提议将大青山下的三所中小学,命名为“抗大中小学”,纪念牺牲的抗日先烈,不忘日本帝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王任之听后,非常高兴,并亲自带领我们找到有关领导,说明情况。我们的提议得到当地领导的大力支持。王任之还亲自带着我们到大青山突围地李行沟、梧桐沟,选立碑的地址。经过十多年施工建设,英雄的大青山如今已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起了雄伟的纪念碑和抗日纪念馆。

1999年,在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地,举行了“弘扬大青山英烈精神,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万人庆祝大会,上海的我和戴朋应邀参加。在会场上,我见到了王任之,特别高兴,我们拥抱在大青山。沂蒙望海楼下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也建起了纪念碑和纪念亭。王任之告诉我们:在落成典礼时,他还亲自到场剪彩、祝贺,并和大家高唱《沂蒙山小调》。如今这里已成了红色旅游地,大青山下的“抗大中小学”,成了县市的先进教学单位,王任之在“抗大中小学”的颁奖大会上,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抗大一分校从1938年成立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先后在太行山办学一年,在沂蒙山办学六年,这七年中,为坚持敌后抗战、扩大抗日根据地,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党政军领导干部。抗大一分校与沂蒙人民也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关系,我也把沂蒙山当作我的第二故乡。离休后我曾来过九次,2013年5月是我和夫人第十次来沂蒙,到了三个县一个市,参观了十几个红色景点,深受教育和鼓舞,也感受到了沂蒙大地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5月23日到临沂,我专门登门看望王任之同志,向他汇报第十次来沂蒙的所见所闻。因他当时声带充血失声,讲话有困难,我对他说:“我说你听,说得对,你点点头,不对你摇摇头。”他点头同意我的建议,汇报完我还给他念了两首我写的打油诗:

参观英雄大青山

老兵今年八十八

来到沂蒙我的家

参观英雄大青山

坚定理想振中华

沂蒙小调传四方

永远跟着共产党

 经济腾飞中国梦

民富国强奔小康

赞红嫂

老兵重返沂蒙山

少年抗日在沂南

今日来到马牧池

参观红嫂纪念馆

沂蒙红嫂半边天

爱党拥军是模范

鼓舞战士打胜仗

红嫂精神代代传

我念完之后,他接过去边看边点头。我怕影响他休息,起身告辞。他握着我的手,直送到大门口,还是不放我的手,我们又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这无声胜有声的送别竟成了75年老战友的永别。

王任之于2014年1月13日逝世,他像一座红色的丰碑,永远活在沂蒙山人民的心中,永远活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