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期●老区采风●

好班子让农民脱掉穷帽子

——金坛山蓬村发展经济有思路

作者:周苏蔚 汤和平


海棠花、樱花、桃花、牡丹花,茅山老区金坛市薛埠镇山蓬村沉醉于一片山花烂漫中。2015年4月,常州市第一场乡村旅游赏花节在这里开始了。不到20天时间,超过2万人从四面八方云集山蓬。4月18日,附近的露源山庄饭店就接待了60多桌游客,樱花园边上一个当地农民的摊位,卖了一天矿泉水、水果,收入竟有一万多元。用村民杨友富的话说:“是村里的好班子,给我们带来富足幸福。”

20多年前,山蓬村集体收入一年不足一万元,女孩争先恐后往外嫁,小伙子却难寻到姑娘。当地流传有“三多”“三难”:光棍多、草房多、全家合穿一条裤子的多;种田难、行路难、灌溉难。荒山丘陵、野草遍地,大大小小13个自然山村,由于道路不畅,即使是亲戚,一年到头也难得串一次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期盼脱掉穷帽子,希望能蓬蓬勃勃发展起来。然而,受地理环境以及财政投入等因素的制约,直到2007年,山蓬村仍然没能脱掉穷帽子,集体经济收入东挪西凑勉强达到7万元,村里的主干道只有4.2公里土路,路宽还不到4米。镇政府批给村干部每人一年1万元的工资,只能领5000元。

2008年村党支部、村委会进行了调整,村民们选出了有文化、有事业心、乐于奉献的年轻人组成当家班子。黄小碗转让了年销售600多万元、净利润40多万元的硅胶厂,回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她立志要改变丘陵山区的面貌,不慌不忙有条有理,不乱干不蛮干不浮躁。组织村委会干部耐心听村民的意见,虚心听专家的指点,她结合本村实际从四个方面抓落实,“靠山吃山”治穷根。

一是修建道路。几年来全体村干部坚持和数百个劳动力一起在工地做土方,在自然村之间开通道路。到2014年底,村里已新建6座桥梁,建成9公里6米宽的柏油路,10公里多的水泥路,3.5米宽的硬化砂石路2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从此串门、进城、逛街镇再也不用绕道走了;小汽车想开哪里就哪里,运输车畅通无阻。

二是整治土地。村领导班子面对荒山野岭,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系,谋划改造方案。2009年国土部门根据茅山老区建设发展需要,批准山蓬村整治山地1200亩。这一工程项目牵涉到400多个农户的承包地,村民各自都有各自的利益,启动工作压力很大。村干部在党支部书记黄小碗的带领下,一户一户上门有的放矢做工作,对症下药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此后连续6年,山蓬村先后完成了江苏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治、农田水利配套等10个项目,共整理了7000多亩山地,取得国家扶持资金超过了3000万元。山蓬连片成方,沟渠路配套,适应现代化规模的农田初步形成。

三是招商引资。如何发挥山区土地整治后的优势,把“输血”变成“造血”,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找到稳定增收致富的途径,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村领导班子决心从外部找资金,引进外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自2009年引资种植中药材开始,前前后后有高档花卉药木、瓜果蔬菜等14个农业企业进驻山蓬,累计吸收资金达1.2亿元。目前已建成千亩樱花园、千亩名树园、500亩红叶石楠园、500亩新品弥猴桃水果园等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目前还有300亩牡丹园正在筹建中。千亩樱花园董事长、私营老板陈国平说:“是村干部诚心真情打动了我,5年来和他们合作很愉快,我才敢不断增加投入。”

四是富民强村。“所有工作的落脚点都必须是让集体账上有存款、让村民口袋里有余钱。”党支部书记黄小碗不断地告诫同伴们。经过几年辛勤的努力,山蓬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去年终于超过70万元。村民收入也逐年提升,2013年人均收入1.63万元,2014年达到1.75万元。当地农民不仅从土地流转中得到租金收益,而且参与农业园区务工还拿到工资。50岁的唐勤平体弱多病,把28亩鱼塘流转出去后,一次性拿到24万元流转补偿费,如今每年还可拿到近2万元的土地租金。妻子在服装厂上班,年收入3万元,原来靠国家补贴的困难低保户一下子解困了。

目前山蓬村700多个劳动力,有一半外出打工,有一半在农业企业务工,企业每年除支付土地流转费200多万元以外,还要支付村民务工工资300多万元。土地增值了,农民富裕了,三个大型健身广场方便村民娱乐活动,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到家家户户,新农合参保率达100%,新型养老缴费率达90%以上。然而村委会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腾出来的村小学教学楼里办公。2012年村民代表一致通过要重建办公楼,但至今没动工。黄小碗说:“村里有钱了,可这钱还是要优先用在民生公益事业上。砌办公楼不是形象,老百姓富裕了我们脸上有光,才是共产党员最好的形象。”

日前,村委会邀请南京大学的专家到山蓬村调研,从民生优先的生态角度编制新一轮发展规划,力争将这7.35平方公里的茅山老区,打造成“江苏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和全国最美旅游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