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期●文 摘●

民心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

——军事专家岳思平回答有关抗战问题

作者:


有网友问:对日作战要打“持久战”的观点不是毛泽东最早提出的,是军事学家蒋百里先生最早提出的。还有网友问:抗战时正面战场打了那么多战役,牺牲了那么多将军,而八路军、新四军没打什么大战,也没牺牲什么将军。真相究竟如何呢?
  军事科学院原军史所研究员、抗战组组长岳思平对此作了回答:蒋百里先生在1937年12月的《国防论》里确实提出了“持久战”理论,但毛泽东于1935年12月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就提出了持久战的理论,在1938年5月又发表了专著《论持久战》,主张全国抗战三阶段论,科学地指明了抗战胜利的出路和前途,有力地批驳了甚嚣尘上的“亡国论”和“速胜论”。

确实,蒋介石和国民党也主张持久战,但国共两种“持久战”理论有质的不同。1938年国民党南岳军事会议后,把中国抗战分成“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两个时期,主张“以空间换时间”,是“两阶段论”;而毛泽东指出,不赞成“三段论”,就把战争的持久性与长期性变成完全抽象的东西了,成为实质上穿着持久战外衣的“速胜论”,是否承认中国抗战有一个改变敌强我弱力量对比的关键的战略相持阶段,是两种“持久战”理论的根本区别。

歼敌的战绩也证明了敌后战场的战略地位:曾多达650余万之众的国民党军队共歼灭日军80余万人,而共产党领导的最多达约132万人民军队共歼灭日军达52.7万余人、伪军至少达118.6万余人,总数达到了约190万人。美国军事评论家威尔纳曾在《日本大陆战略的危机》一文中写道:“没有一个地方的游击战能够担当游击战在中国将要而且能够担负的战略任务。”他把共产党、八路军的游击战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仅1941年至1942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就粉碎了日军1000人以上至1万人的“扫荡”132次,万人以上至7万人的“扫荡”达27次。实事求是地说,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许多次作战时面对的日军兵力,多次达到或超过正面战场的20多次会战中某些作战的日军进攻规模,只是八路军、新四军的作战,没有称为“会战”罢了。

应当肯定,所有在战场上牺牲的抗战将士,都值得我们后人怀念和崇敬。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同样也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对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中国军队爱国将领,无论党派,均应一视同仁,大力褒奖。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就对国民党第9军军长郝梦龄等人高度评价,赞誉他们给“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表示“真诚地悼念”和“永远纪念他们”。

至于国共两军在抗战中各牺牲了多少将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者的职衔不能简单类比。在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前提下,虽然同为“国民革命军”,但八路军、新四军除个别因工作需要的以外,基本上未评军衔。而且全国抗战8年,八路军始终是一个集团军,新四军始终是一个军。同为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时的师长,在八路军中始终是师职,而在国民党军队中则不然,诸多晋职为军长或集团军总司令,被授予少将、中将和上将军衔。1937年8月八路军改编时,左权是八路军副参谋长,他1942年5月牺牲时仍是副参谋长,且未授军衔。据不完全统计,抗战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牺牲的正旅职干部就约200名。而当时国民党军队中正旅职被授“少将”的较为寻常,殉国后又往往再追授一级军衔。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时,国民党军队约200万人,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5万余人。至1945年9月抗战胜利前后,国民党军队扩大到520余万人,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联总共发展到约132万人。如果说共产党通过抗战“坐大”了,军队数量还远低于国民党军队。可以肯定的是,经过抗战,国共两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社会政治地位此消彼长,蒋介石国民党从较得人心到抗战时期逐渐大失人心,其执政地位逐渐动摇;而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力从根据地、解放区,扩大到国统区,最终为全国大多数人民所拥护,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是民心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本文节选自今年7月7日《文汇报》第五版《中国人民率先举起反法西斯战争旗帜》一文,作者郑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