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期●书 评●

读阮武昌《一路硝烟》有感

作者:江楠贝

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庆祝新中国成立66周年的时候,我有幸读到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四军老战士阮武昌撰写的回忆录《一路硝烟》,边读边击节赞赏,读完全书,激情满怀,思索良久,禁不住要挥笔写下一些感想。

阮武昌同志是一位离休了的职业军人,曾任职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副政委。他一生戎马倥偬,自14岁入党、走上革命道路以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这本将近30万字的回忆录里,他以亲身的经历,生动地记录下了那血与火的岁月,记录下了祖国改天换地的历史巨变。这是一段用青春和生命谱写的爱国旋律,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很好的辅助读物。同时,由于作者详细记述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所参加过的一些战斗、战役,因而,为我军的某些战史增添了具体、生动的补充和佐证,也成为研究华中和华东地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有益的参考资料。

《一路硝烟》的字里行间,映照着一颗丹心,激荡着一腔正气,回响着对我党我军数十年革命征程的一曲赞歌——

她讴歌了人民军队广大指战员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作者在前言中写了一段话:“我们应该永远记住:祖国的今天,是千千万万英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仅仅在我这本不长的回忆文集里,提到的就有30多位有名有姓的战友,英勇牺牲在战场上或者敌人的监狱里。他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翻身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不但没有享受到革命胜利的果实,甚至遗骸至今散落在各地,无法找到。我们怎么能够忘记他们!又怎么能够让往事如烟!”这样的话,由一位身边倒下几十个亲密战友的老战士说出来,真有足够的震撼力!

在作者如西中学的同学中,就有十几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夺取战斗的胜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还有几位不幸被敌人俘虏后,坚贞不屈,慷慨就义。比如汤亚雄同学,这个从条件优裕家庭毅然投身革命的青年人,在敌人的牢房里受尽各种严刑拷打。敌人问:“你家里条件那么好,何苦跟着共产党吃苦?”汤亚雄轻蔑地回答说:“像你们这样的人,永远也不会懂得我们共产党人心里想的什么!”敌人的威逼利诱毫无用处,最后把他残忍地杀害了。汤亚雄的事迹,由延安新华社向全国广播,誉之为苏中的青年英雄,作者跟随部队在山东的时候,在当地的报纸上突然看到汤亚雄牺牲的消息,深受震动,继而引起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崇敬。

在参加渡江战役时,作者在第三野战军23军67师201团,在激战潘墅时,该团8连担任阻击敌人的任务,战士们用机枪、步枪、刺刀、手榴弹顽强抵抗,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最后200多人大多伤亡。作者笔下的英雄群像是这样的:“副连长王泰山的两条腿被打伤,但他忍着疼痛,爬出房子,把手榴弹扔向敌群,不幸又一次负伤,终于牺牲在阵地前面。2排长石开成、3排长吴同高率领几个战士坚守在房子的一角,见到一大片敌人冲上来了,便同时拉响手榴弹,一起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率领机枪班跟随8连行动的一营机炮连指导员潘增祥,身负重伤以后,仍然沉着指挥机枪手继续射击,当敌人蜂拥而上的时候,他赶紧撕碎身上的文件,然后毅然拉响手榴弹,扑向敌人。教导员瞿钦民在指挥队伍从街中心向独立家屋撤退时,身上多处负伤。但他咬紧牙关,坚持指挥战斗,直到壮烈牺牲……”读到这里,既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又体会到革命军人的英雄气概!而这种英雄气概,来之于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

她讴歌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力支援人民军队的建设和作战,全心全意投入争取民族独立和翻身解放的伟大事业。

作者亲身经历了淮海战役,他亲眼看到了人民群众对我军赤诚的、全力的、无微不至的支援,记忆犹新,在这本书中作了深情的记叙。在长达两个多月时间里,我60万大军各个方面所需要的一切,全靠人民群众供应和输送。他们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把不多的大米、面粉和柴草等留给解放军。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硬是靠肩挑、背扛、小车推、骡马驮,把数十亿斤的粮草、弹药、生活用品,源源不断地送上前线。

在抢救和运送部队伤员的时候,民工表现出的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怀,令人感动不已。为了尽快把伤员送到医院,他们顶风冒雨,日夜兼程,肩膀多数被磨破。为了减轻伤员的痛苦,他们有的用嘴给伤员吸痰,有的用自己的衣服给伤员挡风遮雨。遇到敌机轰炸、扫射,他们马上伏到伤员身上,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伤员,有的甚至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于人民群众作出的这种巨大贡献,陈毅同志说得最精辟:“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既朴素又深刻,再恰当不过了。

作者在书中其他篇章里,也谈到了人民群众对党和军队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这些鲜活的事例告诉今天的读者: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援,就没有我军的一切,就没有我们党的一切。这是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也是从淮海战役中得出的千真万确的结论。

她讴歌了党中央、毛主席和战区指挥员的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正是这样的领导和决策,指引着战场上一个接一个的胜利。

渡江战役结束后,解放上海便顺理成章地提上了我军的日程。作者作为亲历者,在书中专门写有“战上海”这一章。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又是极为重要的经济中心,所以,党中央、毛主席对上海战役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把它当成一场城市攻坚战来打,又不能把城市打烂,要让上海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有了如此明确的指导思想,才决定了在上海战役三种打法中选择哪一种。我军最终采取的打法是:首先攻击敌人重点设防的吴淞等外围地区,吸引尽可能多的敌人从市区转到外围和郊区,在那里大量歼灭敌人;然后再对市区发起总攻,全歼守敌,而且在市区战斗中,只使用轻武器,不使用火炮和炸药。正是这种“异乎寻常”的打法,既解放了大上海,也保住了大上海。

由于本书作者在战火硝烟中锻炼成长为我军高级干部,因而在回顾自己亲身参加的每一战役,都能对敌我双方在战前、战中、战后的情况,作科学、翔实、扼要的分析、判断和评价,使读者读后对当时的形势和战局了然于心,从而深深敬佩党中央、毛主席卓越的军事思想和英明的指挥艺术。

作者还以粟裕在解放战争中两次“斗胆直陈”、中央领导两次调整战略的故事,展现出战区指挥员襟怀坦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中央领导同志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民主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党我军的正确领导和英明决策是如何产生的,这也只有在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共产党人之间才能做得到。

阮武昌同志以86岁高龄捧出的这本回忆录,内容真实而生动,丰富而深刻,具有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我衷心祝贺他写成这本好书,也热盼有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认真阅读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