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期●缅怀篇●

国难当头 挺身而出

——我的祖父朱履先

作者:朱佩梅


朱履先是我的祖父,名先志,字履先,1884年农历闰五月初七生于江苏泰兴黄桥镇。

1902年清政府要选派人才赴日本学习。祖父怀着一颗报国之心选择了“备武救国”的道路,参加了赴日学习的考试,取得了官费赴日学习的资格。1908年他学成归国,被两江总督端方委任为新军第九镇三十四标二营管带,驻守南京城内杨公井。

1911年10月,武昌爆发辛亥革命。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率部在秣陵关起义,徐任命祖父为前卫司令官,指挥进攻清军雨花台炮台,起义军失败被迫退守镇江。11月12日,江浙联军总司令部在镇江成立,徐绍桢任总司令,再次率部攻打南京,他仍委任祖父为前敌指挥官。

12月2日,南京胜利光复。战后黄兴介绍祖父加入同盟会。1912年元旦,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举行阅兵式,祖父任阅兵总指挥。2月22日,祖父被南京临时政府委任为中央陆军第二师中将师长兼南京城防司令部司令官。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财政极端匮乏,孙中山决定裁军。祖父积极响应,陆军第二师率先被裁去。随后祖父奉孙中山之令组建南京讲武堂,并出任讲武堂堂长。祖父参加了“二次革命”、反张勋复辟和护法斗争。袁世凯为笼络人才曾委任祖父为总统府顾问、咨议。祖父拍着桌子恨恨地说:“大丈夫岂能与贼子为伍?!”

后来,祖父在冯国璋处任禁卫军参谋长,不久辞职;1923年随柏文蔚赴安徽创建鄂西革命军,以图北伐,未能成功;1927年在安徽蒙城、寿县,山东桓台、邹县、临朐等地任县长。1928年,祖父任国民革命军第18师司令部附员,同年2月26日被推选为中国国民党陆军第18师特别党部候补执行委员。1931年,蒋介石聘他在军事委员会军令部供职。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下令东北军绝对不许抵抗。祖父目睹了这一切,愤而辞官,从此隐居故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了。12月8日,日军侵占靖江县城,国民党的黄桥区区长和警察局局长企图从南坝桥乘船逃跑。祖父听说后,立即带领200多名群众冲向南坝桥,将他们拦下。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政府。汪多次派秘书长褚民谊到黄桥以“苏北招讨使”“苏北委员长”“和平军总司令”等高官厚禄邀请祖父出山。祖父怒而拒之,说:“汪精卫自己当汉奸,还想叫我去当汉奸?休想!”褚每次都遭祖父怒骂。怕事者劝他远走高飞,他说:“亡国就在眼前,岂可偷生屈节!”

1940年7月29日,陈毅率渡江北上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进入黄桥镇,30日即派管文蔚登门看望祖父,第二天又在管文蔚和陈丕显陪同下亲自前来。陈毅高度赞扬了祖父高尚的民族气节,接着又谈了国际国内形势和新四军相忍为国,处境艰难,希望祖父主持公道。祖父当即表示:“承蒙贵党看得起我,只要你们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当唯马首是瞻。为了抗日,我万死不辞,有什么事情,尽管吩咐!”

当祖父得知国民党当局竟然不给新四军发军饷时,怀着义愤之情,向陈毅建议开征田赋(后称救国公粮)。8月下旬,在黄桥中学“谦三堂”召开了通、如、靖、泰四县临时行政委员会。会上祖父慷慨陈词,并带头捐赠了5万元和500石粮食,绅商们也纷纷解囊。当场筹集了6万元和3000石大米,并顺利通过了征收救国公粮的决议。

当时盘踞在苏北大部分地区的是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司令韩德勤直接指挥的第89军、独立第6旅和10个保安旅共5万余人,以及韩统辖的两支地方实力派武装,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部队近2万人和陈泰运指挥的税警团约4000人。

南京失守后,韩德勤坐镇苏北。他一贯保存实力,而且与日军、汪伪狼狈为奸。韩德勤自己不抗日也不允许新四军抗日,当他得知新四军进驻黄桥并建立起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他表面上派员与我方商谈,拟定防区;暗地里调兵遣将,妄图南北夹击,消灭新四军。他狂呼要把在苏北抗日的新四军赶到长江里喝水!

1940年10月3日,韩德勤的部队分几路扑向黄桥,10月4日战幕拉开。这是抗战开始以来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反摩擦战斗。黄桥战役的胜利,新四军与八路军南下部队的会师,改变了苏北的政治形势和力量对比,为创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黄桥决战的胜利也是陈毅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结果。陈毅根据苏北的政治军事形势制定了“击敌、联李、孤韩”的方针,在实施这个方针中祖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陈毅曾三进泰州城与李明扬接触,新四军东进黄桥时,李明扬也曾借道。新四军进驻黄桥后得到迅速的发展,李甚为担心,恐将来自己无立足之地,他专程来黄桥看望祖父并向其请教。祖父说:“新四军总共几千人马,何来扩张势力之说?国难当头,千万不要听信谗言,自相残杀!”韩德勤多次催逼李明扬向新四军进攻。李又征询祖父意见,祖父向他道明:“韩若胜,必先灭李。”李明扬听取了祖父的肺腑之言,按兵不动。这支在苏北地区最大的实力派在韩德勤与新四军搏击时,保持了可贵的中立。

在黄桥决战的前后,祖父两次领衔向重庆蒋介石等人发电报,控诉韩德勤不抗日只图内战的罪行,要求“迅简大员,主持一切”。这两份电报征得了苏北知名人士胡显伯、吴云山、卢止庵等245人的签名,声势颇为浩大,影响波及全国。

1941年1月11日,日军占领黄桥后,祖父利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的身份与日伪军周旋,尽一切可能积极支持已转入农村根据地坚持战斗的新四军。

由于根据地遭受灾害,粮食极其缺乏,农民自己都食不果腹,实在拿不出粮食支援新四军。陈毅不得不把我祖父请来,把缺粮实情告诉他。祖父表示:新四军是抗日救国的部队,没有粮吃我也心疼啊,我一定竭尽全力帮助解决这个困难。回到黄桥后祖父很快就筹集到5万多元,可以买到7.5万斤大米。祖父冒着危险越过重重哨卡,亲自将5万多元送到陈毅手中。

驻黄桥的伪军第37师师长丁聚堂与祖父熟悉,请祖父做他的参议。日军驻黄桥特务队长金松春也备了帖子,要拜祖父为义祖父。祖父及时将情况向朱克靖和叶飞汇报。三地委研究后认为祖父到那里可以了解敌情、掩护和开展敌占区工作,对革命事业有帮助。后来祖父通过丁聚堂推荐了丁某当黄桥警察局局长,又抓紧做了两名日军翻译官的工作。

苏中三地委在祖父居住的西街家中设立了城工部联络站,那里成为共产党在黄桥的“高级联络点”和“安全岛”,苏北到上海之间的地下交通站。三地委敌工部盛华部长、青年解放团的负责人周伯藩、泰县参议长徐观伯等人到黄桥时,都住在祖父家,很多受伤的同志也被安排到这里疗伤。黄桥镇表面上由日本人和伪军占领,实际上抗日力量十分活跃。
1941年到1943年,日军和伪军对苏中根据地大肆“扫荡”“清乡”,有些新四军党政干部被捕,三地委要我祖父去营救,祖父总是千方百计进行营救。有一次,泰县的一些干部在敌伪“扫荡”时被捕,县长汪海粟派徐观伯来黄桥找祖父,祖父立即去找丁聚堂,不多日,这20多名干部全部放回。事后,徐观伯赋诗以记之:“为解亲人困,黄桥据点行。履公频点首,使命两肩轻。身虽穹庐陷,心存汉室营。片言胜斧钺,一举鬼神惊。”

曾萍叔叔是1942年负伤后来我家疗伤的,伤好后组织上要我祖父将他安排到伪警察局工作。1944年下半年的某天,他在警察局得到消息,日军要派人去捉祖父,他即刻设法通知祖父。祖父得到消息后,立即带着我叔叔朱宝权去了乡下新四军根据地。到1945年日寇投降,他们才随新四军一同回到黄桥。

在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回顾革命前辈(包括我的祖父)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崛起所做的一切,为的是我们后人能踏着前辈的足迹,继承前辈的遗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