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出版300期有感
从1985年8月到2015年12月,《大江南北》已出版了300期。
30年来,我伴随《大江南北》一路走来,看它成长,同甘共苦,奋力前行,心中充满了豪情与挚爱。我是离休后参加了《大江南北》的创刊,把“余热”融入“铁军”的激流,耳际时时响起“东进,东进”的高亢歌声。
《大江南北》的诞生是老一辈革命家的心愿。1984年,上海市委老领导魏文伯、夏征农提出,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可办个刊物,以加强对新四军的研究和宣传。于是,研究会经过讨论提出办刊的设想,上报市委宣传部。1985年4月23日,上海市委办公厅批复市委宣传部:市委同意创办《大江南北》。
上海市委老领导夏征农为《大江南北》写发刊词,他在发刊词中说:“《大江南北》的创刊,对于激发读者爱国主义热情,发扬革命传统,搞好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并赋诗:“凯歌重唱奋民心,壮丽河山血染成;前事不忘情不怠,长征代代有传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叶飞同志闻讯《大江南北》创刊,也发来《我的祝贺》(刊于《大江南北》1985年第一期)。他说:“我相信《大江南北》出版,以推动和交流有关新四军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历史研究,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宗旨,必能实现。”
当时,来到《大江南北》这片热土上耕耘者主要是一些新四军老战士,他们从不同岗位上离休后参加了编辑部的工作。他们带来了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战斗精神,把过去的血火岁月,编入刊物中,感情充沛,人物生动,再现了人民战士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感人至深。
《大江南北》的作者也多是久经沙场的老同志,他们纷纷撰稿,写下自己和战友参加抗击日寇和解放全国的烽火征程,留下信史昭示后人。
大江南北杂志社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它是个自负盈亏的单位,初创时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但大家不计报酬,自力更生,闯过了初创时的艰难阶段。1995年2月,南京军区原政委傅奎清将军到大江南北杂志社看望大家,他走进编辑部,看到领导与编辑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屋内办公,感叹地说:“条件这么简陋,就跟战时差不多了。”
在发行工作上,杂志社继承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群众办报路线。研究会发动会员,利用各种机会和关系,广为宣传《大江南北》,争取订户。1985年秋,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大江南北杂志社联络组(后改称联络站)。次年4月,诸暨联络站成立。联络站的同志作为志愿者,为《大江南北》进行宣传、组稿和征订,取得一定成绩。杂志社及时总结经验,并于1986年9月制定了联络站工作条例(试行),予以推广。以后联络站在各地陆续开花,至今已有联络站一百余个,发行成绩喜人。
以上虽是《大江南北》初创时的情况,但那时的信念、作风和努力方向,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江南北》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内涵,得到了各界的肯定,发行量年年递增。
在《大江南北》出版300期之际,杂志社的同志回顾了30年走过之路,感到我们没辜负老领导的期望,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继承革命优良传统方面,尽了点绵薄之力,但距时代和人民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要努力求索。
300期,只是我们前进路上的一个高音,绝不是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