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期●读书有感●

拓展党史著作的感染力

——浅析《新四军在江阴》的细节应用

作者:李建华


近期读了江阴市政协组织编写,由徐泉法担任主编的《新四军在江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一书,加深了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感悟到这部专著在填补江阴新四军研究空白的同时,在写法上注重细节刻画(过去这类著作一般采取概括性语言叙述历史发展梗概,读者只能限于了解事件过程,缺乏感染力;这本书借重于战争年月本身的吸引力,知难而上突破了以往史志的束缚,重在历史细节上重彩泼墨),让我们看到了新四军战斗生活的细部,看到了一般历史专题著作写作中被忽略的部分。

如此,党史著作便有了新的构建体系,文字处理上也有了施展腾挪新拳脚的巨大空间,很好地挖掘了许多湮没在采访笔记本中的精彩细节,更加契合专题写作的路数,让我们通过这些真实、典型、生动的历史肌理,直观地了解到了当年抗战环境,以及新四军的点滴生活情景,读后让我对新四军在江阴英雄史诗有了一个清晰印象。下面就我的阅读,从几个方面谈点感受。

新四军开辟根据地

当时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已经燃起,也形成了国共抗战态势,作为敌后的苏南东路,日伪军统治着这块地方,各类游杂武装也纷纷抢占地盘。因此,就出现了新四军如何开辟根据地抗战的问题,我们读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能够始终坚守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书中写到开辟璜马区的艰辛细节:民运工作队自带干粮,中午向老百姓要一杯热水,将就着解决午餐;天气连续阴雨,工作队员雨里来水里去,经常淋湿衣服;晚上他们就在宿营地汇报工作,洗衣烤火,要到很晚才能休息。另一处写到1支队2团参谋长王必成亲率一个营侦察东进,在武进郑陆桥镇“露宿打谷场”。这一情节让我不由想起这支部队在解放上海时同样露宿街头的历史细节,让我们感知我军的优良作风的一脉相承。

而打着抗日旗号的游杂武装,就让老百姓怨气冲天了。书中写到保3纵队第3支队的顽劣本性,被人们称为“游吃队”,进村不做好事,专做偷鸡摸狗的事。他们“创造发明”了一个偷鸡招数,用短棒缠上绑了石块的麻线,见了鸡扔出去,将其脚缚住,偷走炖汤吃。队长杨德庄被“江抗”抓获后,在其身上搜到了用绳子串起来的数以百计的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来的金戒指,揭示了保3纵队抗日为假,扰民是真。而新四军的干部却素质高作风硬,每遇敌,总是冲锋陷阵。例如“江抗”2支队副支队长方英在桐岐战斗中,将生死置之度外,冲上顽军阵地抢夺机枪而身受重伤。这些描写犹如精彩的电影特写镜头,还原了战争细节和揭示了战争的残酷血腥。一幅幅呼之欲出的人物速写,就像浮雕一般组成了新四军在江阴抗日的群像。

艰苦生活画卷

编写者有着对新四军素材的熟稔和长期的情感积累,因而很善于用“积累”来勾画新四军在江阴农村艰苦生活的细节。其中写到新四军进入澄锡虞后,用了较多篇幅展示住宿、饮食、穿衣、行军、医疗等细节内容,让我们读到了文本的另一种气象,读到了对革命者的敬畏和感动。例如担任中共路东特委组织部长的赵秀英患上疥疮和感染上疟疾后的治疗情况;谭震林喝白开水不放茶叶,仍旧用茶壶装开水喝,伙食与战士们一样,每餐只有一个蔬菜,有时改善伙食,也只吃一碗阳春面,与妻子葛慧敏合用3套军装,省下一套给下属;中共澄锡虞工委书记吴达人冬春时节经常以白菜汤下饭等等。文字表述显得特别饱满,这些模范行为,对一支队伍的健康发展起了关键作用。编写者用摄影师般的眼睛聚焦雨天的烂泥路和一批女兵,她们因不习惯走泥泞的小路而经常摔跤,往往到达目的地时,早已成了泥人;另外还写到女兵们冬春睡稻草铺,时间久了比男性更容易感染虱子和疥疮,用路东特委组织部长赵秀英来举例说明,她只得像男性干部一样经常在身上捉虱子,尤其是头发中的虱子,很难抓到,只能耐着心一根一根地梳理头发,抓住一只,就用牙齿咬死。当患上疥疮后,新四军后方医院却没有治疗的药,只能用清水自己清洗,因此很长时间不能痊愈;感染上疟疾,发冷时要盖上几条被子,发烧时只能放一放手头工作,症状一过,人都走不稳,一个个却又立即投入工作。这些生动的描写,使新四军指战员形象立体化了。编写者对一个细节的刻画,往往凝聚着丰富的情感,把握细节的内涵,往往能很快地走进那一片情感的世界。

执行部队纪律

新四军为什么被称为“铁军”,除了能打硬仗,还有就是有铁的纪律。书中有一节写到部队要开拔,司务长往返几十里路归还长泾仲富裕2角5分钱的鲞鱼款。

书中还写到谭震林在祝塘北山头村亲自指挥反顽战斗,正是大热天,指战员打退顽军多次进攻后,“喉咙干得直冒火,不远处有一片碧绿的西瓜田,却谁也没有去动一下”。读到此处就会感慨万千:新四军真的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赢得人民信任的保证,写出了战争环境中谭震林等的人性光辉。这些生动传神的细节,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内容,对于现行党风不正的深刻反思也是不容忽略的。

人与人的关系

新四军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首先要说的是那时的干部没有官僚主义作风,其次是跟人与人关系和谐等有关联的。书中写到中共路东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并负责《大众报》工作的谢飞,敢与作为上级的谭震林当面争论;大家可以发表不同意见,可以反驳,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读着,我就感觉到当年新四军干部风骨秉性历历在目,这才叫真正的党内民主。

书中写到新四军突围成功,谭震林让人杀了一只鸡,请师部、旅部的几个负责人吃了一顿饭。另一处又讲到谢飞,与报社同志关系非常融洽,没有领导架子,一次她将几篇稿子的报酬积聚起来,买了些菜与同事分享。还有一处写到民运工作队长徐志嘉被暗杀党捕获,受尽凌辱而侥幸脱逃,中共长陆区委书记兼区长王成之鼓励她要坚强起来,并让人炒了一碗鸡蛋咸饭安慰她。充满温情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新四军首长调动部下积极性的真切和真挚,这是一种比什么都珍贵的革命情谊的体现。书中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还有几处写到军民情,祝塘农抗会长李洪逵当年收养江渭清的儿子,虽孩子不幸夭折,可1992年82岁高龄的江渭清专程回访李家,表示对当年收养一事的谢意。

书中还有顾北区民运工作队被伪军包围,区委领导人戴钊、陶群搀扶着缠过小脚的许桂英一起转移,许桂英担心连累她俩,挣脱她俩的手向另一方向奔走。结果被抓,敌人连砍三刀将她杀害。顾阿仁、顾玉林掩护“江抗”战士渡河,被日军杀害。祝塘青年妇女颜金娣冒着枪林弹雨向阵地送茶水等细节。那些年,老百姓为新四军做事从不考虑自己的安危得失。

……

《新四军在江阴》兼具宏观框架和精致入微的细节铺陈,深感这部以专题形式写成的党史专著呈现出同类题材中较为独特的风貌。其生动饱满的历史细节的捕捉,成为这部著作吸引读者的闪光点。拥有上述细节资料,与编写组艰巨付出有关,他们除收藏数以千计的抗战类书籍外,为写作本书还制作了许多资料卡片,有人还将二三十年前采访新四军老干部的笔记本找出来,从中寻找有价值的史料细节。

在谈及这部历时近三年完成的著作时,本书主编徐泉法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我们前往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访问新四军老干部,不仅注意收集新四军在江阴创建抗日根据地的过程,还注意听取他们讲述过程中的一些精彩细节。”据笔者观察,大多数党史工作者往往看重过程而忽略细节,因此在他们写作的党史著作中看不到有关细节的描写。而本书编写者特别能留心采访和积累细节。

由于有了这种细节的“增量”,这一本专著得到了“提质”。时光虽已流逝,但新四军在江阴种种典范言行,却依旧长存在人们心底。新四军在江阴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从某种意义上说,党史写作是历史情景投向世界的影像和回声,也是编写者政治素质和家国情怀的灌注和流露。让我们牢记这段历史,奋力完成好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