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期●历史研究●

发行抗币,打击日伪货币

——记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货币斗争

作者:华 强


华中抗日根据地在艰苦的敌后抗战中,与日伪展开了激烈的货币斗争。斗争中,各根据地建立银行、发行抗币,抗击日伪货币入侵,稳定了根据地市场,促进了经济繁荣。
抵制日伪货币振兴抗战经济

淞沪战争以后,日军将“以战养战”的金融政策强行推行到上海及上海周边苏浙皖地区。汪伪政府成立的第二年(1941年1月),即建立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伪币中央储备银行券,简称中储券,上海周边的金融市场被日伪操纵。日军在占领区域内宣布停止法币流通,强制推行日本军用手票(日本帝国时代发行的钞票)和中储券。

抗战初期,法币是全国主要流通的货币。法币由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发行,不仅在国民党统治区流通,也在抗日根据地流通。当时苏南苏北抗日根据地流通的纸币五花八门,主要有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日本军用手票、华兴券(日伪上海华兴商业银行发行)、中储券等。

新四军及抗日民主政府决定打击日伪货币,禁止日伪货币在根据地流通,对法币则采取包容和保护的策略。当时国民政府拨发给新四军的军饷是法币,法币币值比较稳定,是当时市场上起主导作用的货币。在各抗日根据地,法币与抗币平行等价流通。当时盐阜银行、大江银行发行的盐阜币和大江币与法币的比价为1:1。新四军在淮北、淮南、苏南、鄂豫边等抗日根据地发行过一些抗币,但流通区域窄小且质地粗糙容易破损,一度作为法币的辅币使用。

为了禁止日伪货币在根据地流通,抗日民主政府实行的办法是在各根据地发行互不流通的抗币并不断扩大抗币阵地,稳定敌后抗日根据地金融,粉碎敌人“以战养战”的阴谋。
在新四军创建的根据地内,抗日民主政府规定:凡1942年前流入根据地的伪币一经查出全部烧毁。以后,抗日民主政府发现烧毁伪币的做法,对于根据地经济有弊无利,便于 1943年初改变了做法,将缴获的伪币集中,统一向沦陷区换回根据地所需要的物资。缴获的伪币数量较大,根据地于1944年设置兑换处,专门负责以伪币向敌占区换取物资事宜。

各根据地对伪币均采取抵制政策。皖江根据地政府下令“伪币决不准在根据地内用”;苏南根据地规定在市场流通中以物易物,用黄金、棉纱、粮食作交换筹码,既不用伪币,也不用法币。

为解决根据地人民生活的困难,对于伪币,根据地政府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政策,而是在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政策,例如盐阜抗日根据地政府规定对于小额伪币可以暂不没收,但必须限期肃清。这些政策受到群众的理解与欢迎。

抗日根据地成立银行发行货币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针对日本“以战养战”的政策提出,“有计划地与敌人发行伪币及破坏本币政策斗争”,“建立地方银行,发行货币”。新四军及华中局根据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决定在各抗日根据地创建银行、发行货币。

1941年4月,新四军在盐城创办江淮银行,后在江苏如东建立江淮银行苏中分行并创建印钞厂。江淮银行发行的货币有两种:5角抗币和1元抗币,先后发行抗币800万元,成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本位货币。

5月,皖江抗日根据地成立大江银行,发行面额为1分、2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和10元,称为大江币。大江币在市面上的流通很快排挤了伪币和法币,占领了皖江根据地的市场。

7月,鄂东和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成立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建设银行提出“维护法币,发展边币,严禁敌、伪钞在边区境内使用”。1941年至1945年,建设银行先后印制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等11种面额、15种版别的纸币,前后发行1.5亿元。

1942年2月,豫鄂根据地政府提出“绝对禁止军票及伪币在地区内部流通”,“违者采取行政制裁”,大量发行成为边区内部的本位币,籍以稳定物价,抵制敌伪币的侵入。

6月,淮北根据地政府决定“发行淮北地方银号纸币为边区本位币以抵制伪钞”。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在安徽泗东县半城镇成立淮北地方银号。银号采取股份制,公股由淮北公署财政金库拨款,私股由募集解决,资本额为法币50万元。彭雪枫从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的江淮银行借调一批江淮银行1元券在根据地流通。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后来成立印钞厂,正式印制发行淮北币8种面额、30余种版别。

1944年初,苏南抗日根据地筹建江南银行。在没有成立印钞厂前,粟裕从江淮银行借调抗币200万元,在背面加盖“苏浙”二字后发行。印钞厂成立后,先后发行1元、5元和10元面值的抗币。

1945年4月,浙东抗日根据地成立“浙东银行”并发行抗币。币值有2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发行量100万元。

在上海印制根据地货币

1942年4月,苏北抗日根据地成立盐阜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称为盐阜币。当时盐阜地区的条件十分艰苦,货币是木刻版印刷,纸张以当地桑树皮作原料制造。由于盐阜币有这样一些特点,使得敌人难以仿造,简陋的货币成为根据地具有独特防伪功能的货币。

新四军东进苏南苏州、常熟、常州等地区后,根据地一天天扩大,经济也一天天繁荣。陈毅认为新四军必须要有自己的银行,要有自己的制币厂,要发行自己的货币。可是,要成立自己的银行十分容易,发行自己的货币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新四军虽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印刷厂,但是这些印刷厂印刷报纸、宣传读物等没有问题,印刷货币不行。

上海有一家华东兴记印业厂,厂长柳溥庆是中共党员,上海地下党组织将印刷新四军根据地钞票的任务交给了他。柳溥庆冥思苦想,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印制有面值但没有行名的钞票,印制后由根据地银行加盖行名就可以流通了。这个办法得到了组织上的认可,柳溥庆让他的弟弟(铜版雕刻专家)担任钞票铜版的设计雕刻任务。全厂加班加点,印出了四种不同面额的钞票,安全运送到新四军苏北根据地。谁能想到,抗日根据地流通的钞票竟然是在上海制作的。

在上海印刷的钞票上加印了“江南商业货币券”7个字,自己的货币就在根据地正式发行了。抗日根据地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将日币、伪币和法币挤出了流通领域,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繁荣。

在根据地建立制币厂

将从上海印制的钞票,运输到根据地十分危险,刘少奇和陈毅决定在根据地成立自己的制币厂,这个任务还是交给了柳溥庆。

柳溥庆接受任务以后,秘密到了设在盐城的江淮银行,选择了制币厂厂址、商讨了需要在上海购买的印刷机型号和数量,为了掩人耳目,决定成立“华光印刷公司”作为掩护。

柳溥庆与他的弟弟设计了20元、5元、1元、5角四种面额的钞票草图,让新四军领导过目后,在上海秘密刻制。柳溥庆在上海以“华光印刷公司”的名义购买了10部手扳凹印机、8部手扳凸印机、1部切纸机以及油墨等,将它们化整为零,用油纸包裹后藏在运粪船的船底,分批运送到新四军苏北根据地。印刷钞票的纸张一律切成8开,包装成练习本和图画本的样式,从上海运出后转了一大圈运送到盐城。

万事俱备,正准备正式开印,谁料日本鬼子对新四军根据地发动了大“扫荡”。新四军军部指令,制币厂机器全部装船,到海上躲避日军的“扫荡”。

1942年8月,在海上漂流了几个月的机器及工人在苏北阜宁羊寨镇下岸,制币厂正式落成。陈毅、张云逸、饶漱石、黄克诚、张爱萍等新四军领导参加了开工典礼。陈毅非常高兴地说:“同志们在山沟沟里用陈旧的手扳凹印机,印出了一流水平的钞票,真不简单!”

新四军各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行各种抗币270余种,发行单位有60多家,其中具有规模的银行有盐阜银行、淮北地方银号、淮南银行、江淮银行等7家。 其中江淮银行因为在新四军军部所在地,靠近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江淮银行能够依托上海印刷自己的货币,开办自己的制币厂。在当时根据地印制的货币中,江淮银行印制的货币是质量比较好的货币,也是流通范围比较大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