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期●缅怀篇●

文武双全军政兼备的干部——蔡群帆

作者:晓 寒


蔡群帆,原名子香,学名和民,祖籍宁波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1915年9月出生于上海一店员家庭。他少年时代在上海中法学堂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参加罢课斗争,被开除学籍。1936年初,他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经党组织同意进法租界警务处任秘书处译员,“七七”事变后利用职务便利,窃译警务处政治部送给法国领事馆的政治情报,供我党组织参考。1938年9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被派往上海青浦,担任中共青浦工委军事部长;1940年六七月后,调江抗路东第三、第四支队工作;不久担任中共浦东工委委员兼军委书记、浦东支队政委。

1941年2月1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新四军在华中作战作出新部署,明确指出:“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4月,日军为占领浙东,发动“浙东作战”(即宁绍战役),兵分两路,一路从上海集结兵力推进到杭州,突破钱塘江、富春江防线,沿杭甬、浙赣线进犯;一路在军舰、飞机的配合下,直接在浙东沿海登陆。

浙东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欺凌、蹂躏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浙东广大共产党员、爱国青年纷纷拿起刀枪,勇敢投入抗日武装斗争中。浙东沦陷后,毛泽东和朱德等又及时要求“发展广大的游击战争”,并指出“有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之必要”,称“此区大有发展前途”。

1941年5月至9月,由中共浦东工委直接领导的武装部队共900余人,分批南渡杭州湾,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时任中共浦东工委委员、军事部长、淞沪五支队教官的蔡群帆,受中共路南特委派遣率两个中队共130余人由浦东南渡浙东,在姚北相公殿登陆,用国民党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简称五支四大)番号,与之前由浦东工委派人组建的抗日部队第三战区宗德公署三大队(简称宗德三大)取得了联系。

6月18日获得情报,有30余日军要到崇寿乡相公殿进行骚扰、抢劫。宗德三大的姜文光大队长和五支四大的副大队长林有璋、教官蔡群帆商量,决定设伏痛击敌人。下午,等日军进入伏击圈后,宗德三大和五支四大立即开火,日军遭到突然袭击,不知所措,夺路而逃,伤亡多人。

随后,他们在相公殿北面盐场宿营,得知日寇正向相公殿而来,蔡群帆和林有璋指挥部队在六塘北面设伏。这里是盐场,遍布着盐墩和盐舍,盐舍下面的宅基高出地面有一米左右,这样的地形地貌有利于隐蔽和机动。有战斗经验的五支四大打敌人的头目,同时防止庵东敌人来增援。宗德三大战斗力较弱,负责打敌人的尾巴。我方刚部署完毕,敌人就从相公殿出来了。等到敌人进入伏击圈,五支四大首先开火,宗德三大也立即开火。敌人毫无防备,被打得晕头转向,慌忙滚下大堤,企图依靠海堤顽抗。宗德三大立即派了一个机轮班到东侧去打敌人。敌人见势不妙,立即向东仓皇逃窜。

这一仗共击毙击伤日军16人,我方无一伤亡,尽管作战地点离庵东据点很近,但敌人并没敢出来增援。由于这次战斗是我方预先设伏,敌人毫无防备,在兵力火力上我方也占有优势。此战告捷,迅速扩大了政治、军事影响,给浙东军民的抗日斗争带来了希望。

1942年5月,浙东军政分会为广泛开展会稽地区敌后游击战争,决定浙东抗日武装200人组成南进支队(代号“达谊”部队),由蔡群帆任大队长兼政委,南进会稽山。6月6日,蔡群帆率部从姚北游源出发,到达诸暨枫桥后,召开了会稽地区党组织和南进支队干部联席会议,决定以枫桥为中心建立会稽山游击根据地。7月7日,他指挥南进支队歼灭了驻枫桥的土匪武装徐文达部,攻占枫桥;8月20日,率部与诸北四乡抗日自卫队在诸暨龙山、凤山、长山等地,击溃前来“扫荡”的日伪军,击毙日军少尉柳泽春夫等日伪军20余人,俘伪军10余人;接着,又率南进支队在诸暨、义乌等地多次打击日伪军。

1942年10月,日军动用上千兵力兵分三路,对三北地区进行“扫荡”,妄图消灭三北抗日武装。我军奋起反击,给敌伪以重创,毙伤日伪军百余人,重挫了日军的疯狂气焰。

正在我军进行艰苦反“扫荡”时,国民党32集团军总司令李默庵指派在钱江北岸的反共忠义救国军第1支队长艾庆璋,带领2000余人并纠集了金山、平湖两县的自卫队和土匪黄八妹等共计3000多兵力,准备向我三北地区发起“进剿”,妄图在我立足未稳时予以一举消灭。为了坚持抗战、巩固三北根据地,必须集中力量彻底粉碎顽军的“清剿”,浙东军政分会急调南进支队回援。为了赶路,部队在蔡群帆大队长率领下,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几天时间行军800余华里,按时到达预定地点。1942年11月26日傍晚,各路部队奉令在游源一块傍山的晒场上集合,由何克希司令员作战斗动员。南进支队在蔡群帆大队长率领下,奔向各自的进攻方位,等待发起总攻。拂晓,全队机智勇敢地开始袭入敌营,俘虏了敌人一个排,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提高了必胜的信心,揭开了第一次反顽自卫战争的序幕。

在谭启龙、何克希等领导的动员和指挥下,从1942年11月28日到12月15日历时18天,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争歼灭敌人20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30余挺,长短枪1000余支及一大批军用物品,取得了完全胜利。从此,浙东抗日部队在三北站稳了脚跟,为顺利创建浙东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3年,蔡群帆调任三北游击司令部第三支队政委,11月任司令部参谋处长,12月奉命赴金萧地区,组建金萧支队,任支队长。之后,为开辟金萧抗日根据地,他率领部队多次击溃国民党顽军与伪军的进攻,使金萧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1945年3月,蔡群帆奉命率金萧支队两个大队到余姚梁弄,与第三支队合并成立新的第三支队,任支队长。

1945年5月,国民党在富春江东岸增筑工事,重兵把守,企图阻止我浙东、浙西新四军部队会合。浙东纵队谭启龙政委和蔡群帆支队长,率部夜间偷袭中埠国民党挺进第3纵队贺钺芳部,抢占渡口,终于在富春江东岸与浙西纵队的副司令员张翼翔、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曾如清及十一支队会师。从此,浙东、浙西两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解放战争期间,蔡群帆的母亲以65岁高龄,从上海出发,千里迢迢北上到山东寻儿。当时山东战事频繁,地方领导把她送到东北大后方通化。这位65岁的老婆婆竟在那里参了军,被分到东北野战军被服厂工作。上海解放时,她再次寻儿,找到当时上海市军管会主任陈毅司令员。陈司令员问了她儿子的详细情况,要秘书翻阅了团以上的干部名册,蔡群帆的名字赫然在目,陈毅以爽朗的笑声,祝贺她老人家找到了儿子。分别十余年的母子终于团聚了。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11月,蔡群帆任师参谋长的第20军60师参加了抗美援朝。

1951年5月,60师参谋长蔡群帆和政治部主任徐放率领的178团,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勇敢迂回分割,断敌退路,打乱了敌伪第一军团的指挥机关,对此次战役获得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重大作用。6月,蔡群帆升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副师长。

1953年3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我们中朝红十字会联合小组的南组代表12人(中朝各6人)在板门店与所谓的“联合国军”的代表进行谈判。20军政委谭佑铭任南组代表的中方组长,代表有蔡群帆、丁公量、李肇基等人。我方面对美方多次刁难,作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成功地完成了这次艰巨的政治任务。

1955年4月,蔡群帆被保送进刘伯承任院长的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学习,成为一名知识型的军事干部。

1961年7月,蔡群帆被任命为上海警备区副参谋长。当时南京路上好八连就是上海警备区下属部队,以身居闹市、一尘不染而誉满全国全军。他作为警备区司令部首长,以身作则,严守部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艰苦朴素、两袖清风。

蔡群帆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经历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入伍后参加和指挥过70余次大小战斗,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军事干部;他对党忠诚,为人正直,淡泊名利。

蔡群帆1974年11月4日在上海病逝。我们永远怀念这位文武双全、军政兼备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