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期●随感录●

闲话“中梗阻”

作者:王 成


“中梗阻”是个形象化的比喻。以之喻政,也很贴切。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不为中间层次所理解,或有所歪曲,得不到真正的贯彻落实,群众得不到实惠,收不到预期实效。这种常有发生的状况,称之为“中梗阻”也较为合适。

从中央到基层,中间有好多个层次。只要有一个层次出了问题,就会出现梗阻,达不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目的。梗阻出现在哪个层次,要做认真的调查研究,要到实地去考察,听取群众意见,仔细分析找到要害,作出判断和决策。群众最关心的是决策不能有误,要对症下药,群众还担心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好事办坏。

“中梗阻”的出现,基本上都属人为。一是中间层次的领导,上下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共识,或者是共识的基础不扎实,尚有许多不同看法未能得到充分的交换和统一,形成不了真正的统一意志;二是某个层次的领导作风飘浮,官僚主义本位主义严重,使上情与下情不畅通,互不了解形成隔膜;三是中间的某个层次,庸人理政,出不了好主意又拿不出好办法,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起了阻滞作用;四是有些人坚守利益固化的藩篱,不让拆除,对八项规定、从严治党有抵触情绪,甚至变换手法继续顶着干;五是货真价实的贪腐分子在某个层次上起了拦路虎作用,上下联手以权谋私,政策措施到此遇上断头路。有人虽已成了“死老虎”,但残余势力和残留影响,不可低估。

针对上述情况分析,解决办法当不止一宗。对一二三四种状况的人都要谨慎处置。对没有取得真正共识的,要首先做好坦诚的思想交流,让他们把要说的话说完,诤言要听纳,不同看法要耐心听取。交流时不宜斤斤计较,而要在道理上说个明白。还要大度宽容,严于律己,以求得认识上的真正统一和提高。对于二三四种情况,要本着治病救人的善意,给以教育批评和帮助,指出错误又鼓励改正和上进。对教育无效、难以扶持者,则予以必要的调整和党纪政纪的处置,庸者下劣者汰,与褒义的“能上能下”是两回事。组织上处置一个人,要做到口服心服,是错有应得或罪有应得,不是不关心,也不是甩包袱一脚踢开,而是要确保党的整体的先进纯洁和社会风气的纯正,使大家都懂得要按规矩规则办事。对于第五种状况的人,都是些性质已定的犯罪分子,理所当然应零容忍,要手术治疗。矛盾的性质不同,处理的方式方法也应该不同,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才能更好地清除“中梗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