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期●时事纵横●

“一带一路”:改变21世纪世界经济走向的战略构想

作者:易 化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西安)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它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欧洲。它也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与产于中亚、北非、欧洲的各种物品进行交换。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斐迪南·李希霍芬(1833~1905)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人们广泛接受。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席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又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至此,“一带一路”这一将会改变21世纪世界经济走向的战略构想正式形成。

“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从中国出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两条,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非洲地中海、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2014年秋,北京举行的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提供投融资支持。

2015年2月1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学习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指示要求,安排部署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4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

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表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是开放的,我们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臂膀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沿线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它还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它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在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已经制定,中国提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已经开业,共集资1000亿美元,亚投行成立后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投入“一带一路”的建设,其中一项就是从北京到巴格达的铁路建设。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已经在稳步推进。这些早期收获向我们展现了“一带一路”的广阔前景。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深远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就在于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的战略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的转变。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以来,中国前期对外开放的重点在东南沿海,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处于“追随者”的地位,这是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失衡的原因之一。“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主要经过西部通向中亚、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陕西、甘肃、内蒙、青海、宁夏、新疆等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广大区域的重任。同时,东部地区正在通过连片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产能转移。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以欧、美、日等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有着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所以,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可以说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向中国的大转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的重任。“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长期建设形成的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中国加入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WTO这一被大多数成员国一致遵守的国际经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但是,近年来国际经贸机制又在发生深刻变化并有新的动向。尤其是美国牵头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协议)企图主导亚太区域经济政治安全,牵制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则以设立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战略应对。而“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紧密联系的。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建自由贸易区,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在建的自由贸易区中,大部分是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因此,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得到落实和发展。

第四,“一带一路”战略助推中国模式走向世界。美国斯坦福大学高级研究员弗朗西斯·福山最近撰文指出,随着2016年的到来,一场历史性的发展模式即促进经济增长的策略之争正在上演,一方是中国,另一方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其结果将决定欧亚大陆大多数国家和人民今后数十年的命运。他说:“全球政治未来的重要问题很简单:那就是谁的模式会奏效?如果‘一带一路’倡议达到中国策划者的预期,那么从印尼到波兰,整个欧亚大陆将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发生变化。中国模式会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开花结果……中亚将不再处于全球经济的边缘,而是变成世界经济的核心。中国的威权政府形式也将获得极高声望,暗示民主国家的一大劣势。”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指出,从经济学视角看,“一带一路”是一场规模宏大的“经济地理革命”;从国际关系视角看,“一带一路”开启了“共赢主义时代”,开创了互利共赢、非零和博弈的新模式。

习近平出访亲自推进多个“一带一路”旗舰项目

“一带一路”,两条路径,一条陆地,一条海上。沿线64个国家,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二和世界经济总量的30%以上。所谓旗舰项目或重大项目,一般而言要位于“一带一路”上的一个节点或重要位置。这些年来,中国的铁路、港口、核能、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无论在技术、成本、建设速度上,都在国际上占有巨大优势。习近平主席紧锣密鼓地出访,亲自推动多个重要项目的落实,为“一带一路”构想成为现实,奠定了一块块基石。

“中巴经济走廊”成为“丝路基金”首个投资项目。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双方就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双方签署了总金额为460亿美元的经济合约,充分体现了中巴打造“命运共同体”的诚意和决心。

中巴经济走廊起点在新疆的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是贯通“一带一路”的关键枢纽,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在内的经贸走廊,总共包括200多个大小项目。其中,瓜达尔港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端点,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目前,走廊各个项目推进顺利。双方正大力推进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瓜达尔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探讨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经济园区、跨境光缆等领域合作,推进一批巴方急需的水电、火电、太阳能、风电等能源项目。走廊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正逐步显现。

在此次访问中,中巴创造了两个首次:中巴经济走廊是中方首次提出的“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丝路基金”宣布入股三峡南亚公司,与长江三峡集团合作建设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这是“丝路基金”首个对外投资项目,标志着“丝路基金”开展实质性投资运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目前,中方已有1.4万名工程师和技术员在巴基斯坦展开紧张的工作。为了保证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和中方人员、企业的安全,巴方正在组建一支1万人的“特种部队”承担安全保障职责。

2015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对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在对哈萨克斯坦访问期间,习近平强调:中方愿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哈方“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的对接,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中哈边境重镇霍尔果斯口岸是古丝绸之路重要驿站。“霍尔果斯-东大门”经济特区是中哈共建的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组成部分。作为哈境内最重要的物流中心,哈方对这一经济特区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它大幅提高哈中贸易额,并扩大中国与里海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据统计,自“霍尔果斯-东大门”经济特区陆港投入使用以来,2015年上半年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进出口货运量同比增长近12倍,贸易额同比增长近10倍;进出区人员接近150万人次。哈萨克斯坦铁路总公司2015年尽管受油价下跌和货币贬值影响,进出口有较大幅度下滑,但中国经哈萨克斯坦去往欧洲的集装箱货运却几乎增长一倍。哈方还计划在这一经济特区投资建设220余公顷的工业园,引进先进的原料加工业、制造业、化工业和制药等行业企业入驻,以期打造哈萨克斯坦未来经济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方更在万里之外的欧洲腹地。目前,起点在重庆的连通中国和欧洲的渝新欧铁路,在霍尔果斯北面穿行数公里后转向俄罗斯,最终目的地是德国杜伊斯堡。法国《世界报》作者伯努瓦·维特金在实地踏访霍尔果斯口岸后感慨,只要欧洲人在回程的列车中塞满中国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这条横贯亚欧大动脉有望实现“汽笛一响,黄金万两”。

在白俄罗斯,2014年启动的“中-白工业园区”是中白两国之间最大的投资合作项目,也是继“中巴经济走廊”后又一个“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这一园区总占地面积为91.5平方公里,项目功能定位是重点发展成为集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精细化工、高端制造和仓储物流等产业为一体的工业制造型园区。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强调:“我们必须向东方开拓市场,尤其是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轨道交通、铁路和高铁建设是中国的强项。这几年中国不遗余力地向各国推介中国的轨交、铁路和高铁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15年7月,由中资企业牵头组建的“东盟制造中心”在马来西亚正式投产。该中心具备每年制造100辆动车组的能力,并兼营电力机车和轻轨车辆等全系列轨道交通装备。它的成立,标志着马来西亚成为东盟首个拥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能力的国家。

2015年12月2日,中老铁路老挝段开工奠基仪式在万象举行。中老铁路贯穿老挝国内,是第一个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并运营、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境外铁路项目,承载着老挝从内陆“陆锁国”到“陆联国”的转变之梦。

一周后,中泰铁路合作项目在泰国大城府启动。这是泰国首条标准轨道复线铁路,总长度约845公里,也将全部使用中国技术、标准和装备。中泰铁路项目将与中老铁路相连,实现中国与泰国铁路的互联互通。纵贯中南半岛的泛亚铁路“主骨架”初现雏形。

2016年1月21日,印尼雅万高铁开工奠基仪式举行。这是印尼乃至东南亚地区的首条高铁。预计2018年建成通车后,从首都雅加达到历史名城万隆的旅行时间将由3个小时缩短至40分钟以内。这是中国在海外全程参与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的首条高铁,也是中国高铁第一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

2016年1月19日至23日,新年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展开今年首场重大外交行动,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阿拉伯联盟总部。三国处于“一带一路”西端交汇地带,很早以前就同中国驼铃相闻、舟楫相望。习近平主席此访一个“重头戏”,便是与地区领导人共话“一带一路”大业,升级中国与地区国家务实合作。

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同三国领导人商定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对接各自发展战略,实现协同发展和联动增长。三国领导人分别表示,全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愿成为“一带一路”通往非洲和欧洲的支点。在此访期间中国与三国分别签署了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中沙共签署14项合作文件,中埃共签署21项合作文件,中伊共签署17项合作文件,这些合作文件涵盖经贸、能源、金融、通信、航空航天、气候变化等诸多领域,上天入海,连东接西,大大拓展了务实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此访带动地区奏响了“一带一路”新乐章。伊斯兰合作组织中有一半是沿线国家,是中国重要的共建伙伴,中国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为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带来普遍利好和积极预期,中国与中东各国的合作是真正的互利共赢。

如果说2015年“一带一路”建设仅仅是打基础的一年,那么,人们可以期待,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推动下,2016年“一带一路”建设将有更惊喜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