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戴埠镇李家园村调查
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镇李家园村充分利用“天目湖”、“南山竹海”4A级旅游景区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现在村子里,白天车水马龙,游人熙熙攘攘;夜晚灯火通明,歌声笑语不断。初步形成了“旅游观光度假区”、“农家乐休闲区”、“南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成为溧阳市城乡统筹建设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该村坐落在溧阳市南端的丘陵山区,是“鸡鸣三省”地,因地处偏僻,交通阻塞,信息不畅,地方经济非常薄弱。过去,村民大多数是来自河南、安徽、苏北等地的逃荒要饭者。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许多村民还是用钱靠“贷款”,吃粮靠“预借”过日子。上世纪八十年代,虽然村里办了几家集体小企业,因产供销不畅,开开关关,入不敷出,集体经济几乎是空白,老百姓日子也不好过。
改革开放一声春雷,李家园村的干部群众觉醒了。村支部和村委会干部因势利导,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感召下,逐步走上了改革创新、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着力抓住三点:一是解放思想,理清发展思路。他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听取党员和群众的意见,一致认为,要快富,除了进一步搞好3000亩茶园、1000亩板栗、1.5万亩竹园、800多亩经济果林,还应该在旅游业上大力开发,让“三产”也能在李家园火红起来。二是瞄准目标,学习先进经验。村委领导为了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开发旅游项目,先后三次组织党员干部和有意向的村民300多人次到浙江宁波的滕头村、杭州的梅家坞、长兴市水口镇以及苏州等地参观学习。村里干部群众被这些地方火热的“农家乐”旅游服务业深深吸引,为“农家乐”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经济效益所激动,个个都磨拳擦掌,人人都想回家大干一场。三是典型引导,共奔致富大道。村里最早开办“农家乐”的是党员潘建华,他先开了一爿“快乐家园酒店”,因为它处在风景区“南山竹海”入口处,游客非常多,酒店生意十分火爆。潘建华发现许多旅客想住宿下来多玩几天,于是他马上开发客房部和土特产销售部,深受游客的欢迎。所谓“农家乐”,就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过乡村田园生活。出游者可以一家人,也可几家人或几个朋友到“农家乐”来,一人一室或一家一屋,如同在家一般自由;瓜果蔬菜可自采,饭菜可自取,也可由服务人员提供;登山野游,垂钓娱乐均自由,人均一天费用约60元左右。这样一条龙服务,游客非常满意。许多村民看到这种情景,也纷纷仿效。2009年,全村开办“农家乐”20多家,2010年发展到63家。村里能人潘建华为了打出“农家乐”这块金字招牌,提升“农家乐”的品位,扩大“农家乐”的规模,他大胆采用股份合作的形式吸纳15家农户入股。由村民提供闲置的房屋参股,给参股人每张床位年收入不低于1500元的收益,月月结帐,年终分红。目前拥有床位200多张,今年争取达到600张。2009年,潘建华经营的“农家乐”总收入达350万元。2009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5亿元,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3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
为了巩固“农家乐”的经营成果,该村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在食、住、行方面进一步优化,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村庄居住。根据规划,把硬质化道路浇筑到每个自然村、每户村民家门口,总长约10公里。市区的公交车每15分钟一班到村里。铺设排水管道7900多米,铺设天然气管道1900多米,自来水入户达98%。以“改水改厕”、“环境绿化”、“道路硬化”、老住宅“穿衣戴帽”、屋顶“平改坡”为重点,从2008年起,先后投880万元,对全村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改建:拆除违章建筑、改造“空心房”、“危险房”共3800平方米;因户制宜加群众自愿,“穿衣戴帽”或平顶改坡顶房337户,粉刷墙面38500平方米,填埋露天粪坑268只,并以“一户一池、多户一池”的方式统一建造338只生态型化粪池,厕改率达98%;另外,新建水冲式公厕5座,设立80只公用垃圾箱,建造10座垃圾房。村里安装路灯86盏,清理修护塘坝5座,铺设柏油路质停车场3500平方米。修建休闲园3个,健身园2个。村级卫生室、阅览室全部配套。
村庄绿化了,环境净化了,居住美化、亮化了。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他们登山观景,入林探险,水下垂钓,茶果采摘,美食休闲。2009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1600万元。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二万元。
为了做大做强李家园村“农家乐”旅游品牌,村委会和党支部进一步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以人为本,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首先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禁锢,培养教育村民有理想,有目标,识大体,顾大局,不仅自己要富,还要帮助大家一起富。其次,倡导村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观念,努力探索致富的门路,攀登新的高峰。二是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这就要求各“农家乐”经营户不断规范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做到既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文明经营,提高服务质量。三是依托优势,做大做强“城乡统筹”工作。积极引导转变村民创业和就业方向,鼓励农民大力发展“三产”,争取让村民收入的60%来源于旅游业的发展。加大力度对村庄进行全面整治,扩大停车场、环境绿化用地。贯穿全村的涧河由于年久失修,严重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及外观环境,今后将通过综合整治,使之成为一条靓丽的自然风景带,真正让这颗山寨明珠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