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下旬,短短的一周之内,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次发表了关于善待批评监督的讲话:一次是4月19日在全国网信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一次是4月26日在合肥主持召开知识分子代表座谈会,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要热忱欢迎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学习领会这些讲话精神,会让人情不自禁想起“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的老话。
良药历来苦口,忠言一向逆耳,尽管世人皆知,但古往今来肯服良药者众,愿听忠言者寡。忠言之所以不大受人待见,甚至逆耳,概因为忠言往往是不留情面的坦诚之见,直言不讳的批评之声,会让人如芒在背,有点下不来台。而敢于忠言者,特别是敢于批评上司和领导,又大多是忠诚正直之士,他们为的是社稷江山和黎民百姓,与为保官帽而见风使舵、阿谀奉承之徒迥然不同。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当年沛公刘邦在蓝田大败秦军,领先天下义军顺利进入秦朝的咸阳宫后,被美色珍玩吸引,竟然忘乎所以,打算留在宫中玩个尽兴,即使连襟樊哙的规劝也听不进去。这时谋臣张良入宫直谏,严厉地痛斥刘邦一番,指出其错误,并且扔给他一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沛公听樊哙言。”刘邦这才依依不舍离开了秦宫,率军出城,驻扎灞上,安抚民众。可以说,正是张良的逆耳忠言,助推了汉业的成功。这是古代的故事。至于半个多世纪前,彭德怀元帅在庐山会议上书,“为民鼓与呼”,更是世人皆知的忠贞刚直之士忧国忧民的例证。如果当时能够听取或采纳他的意见而不是横加批判,也许就避免了后来国民经济几近崩溃的悲剧。
真诚的批评,常常缘于真诚的爱。诚如一位智者所言,批评者往往说的都是真话、实话,所以,批评者往往都是爱国者,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现实生活也给了人们这样的体验:越是对被批评者抱有期冀与希望,就越想批评、纠正其缺点和错误;期冀与希望越高,批评也会越甚。如果对被批评者不抱任何寄托和希望,那就会连批评的激情与兴趣都没有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可怕的放弃与抛弃。对人对事莫不如此。
历史发展到今天,如何对待批评特别是对待逆耳的批评,仍然是检验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试金石。早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就曾经说过:“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不让人讲话呢,那就难免有一天要垮台。”邓小平同志也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今天想起这些话来,仍然醍醐灌顶、意味深长啊!
习总书记这两次讲话再一次告诫全党,在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要善待逆耳忠言。“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古今一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