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期●《改革开放30年》征文选登●

三见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

作者:高立海


我从一名农村青年到一名副团职军官,又从一名军人到一名国家公务员,岁月悠悠,留给我许多美好记忆。然而,最难以忘怀的是,从1978年到2008年的三十年间,我先后3次见到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凤阳县小岗村原村委会主任严俊昌。
      我的家乡地处淮河南岸,距凤阳县小岗村仅80公里。1978年,我在家乡的一所初级中学读书,那年刚满16岁,从村子里父老乡亲口中得知,小岗村18位农民在队长严俊昌带领下含泪按下18颗手印,立下了皱巴巴的一纸“契约”。当时,大家认为“再这样大呼隆干下去是死路一条。”“包干到组不如包产到户,自己救自己。”同时,大家还表示,秋收后,必须把国家的公粮和提留交齐。就这样,小岗村人带头搞起了农业大包干。天遂人意,1979年秋天,小岗村迎来了“大包干”后的第一个丰收年: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22元一跃为400元。小岗人终于摆脱了缠绕他们的饥饿和贫困,开始吃上了白面馒头、大米饭。我们村子里的人煞是羡慕,就连我们这些孩子也常常问父母亲,我们村子啥时才能搞大包干啊?村里那些喝过“墨水”见过世面的人说,快了快了。这年春节的大年初三,我来到家住小岗村的二姑家拜年,一进村口,就见小岗村男女老少,互相串门,喜气洋洋,个个笑容满面,从他们的脸上,我读懂了大包干带给他们的喜悦和幸福。二姑端来了炒米糖、花生、瓜子,对我说,小海,今年来二姑家拜年,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要是往年,二姑家可没这么多好吃的呀。话音刚落,小岗队队长严俊昌走进二姑家门,二姑对我说,这是你严叔叔,就是他领着我们搞大包干,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余粮,不愁吃不愁穿哩。大约40岁上下的严俊昌,说话时总是脸挂笑容,他对我说“小伙子,搞大包干好啊!你瞧你二姑家交了国家粮,还剩下好几百斤粮食。”说完还风趣地对二姑说,“你不要小气呀,你侄子走时让他背上几十斤面粉回家包饺子。”二姑听了,连连点头。
  1982年,高粱穗儿在风中摇曳之时,我高中毕业,穿上军装来到部队。连队指导员得知我是从大包干故乡来的,特意让我登台说说家乡的变化。我把在小岗村的所见所闻说了后,战友们都说,小岗村实行大包干,为农村改革开了先河,让乡亲们一天天富起来。
  一晃眼功夫,我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军官。1995年8月初,我怀揣一纸调令,从济南军区某部,调到了滁州军分区政治部任宣传干事。此时,我从父母口中得知,我们村和小岗村一样,搞了十几年大包干,村里许多人家盖了新瓦房,添了电视机、冰箱、摩托车。1998年初秋时节,适逢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我陪海峡之声广播电台记者到小岗村采访,又一次见到了严俊昌。老严每年都要接受许多人采访,他已记不得我,可我一眼便认出他来。我走到他面前,敬了军礼说,“严叔叔,我叫高立海,20年前,在二姑家见过您啦。”他锁眉略思之后连忙说,有印象,还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好小子,都当上了少校军官,恭贺恭贺。”我说了自己的来意后,他憨憨一笑说,“我都老了,马上就要退下来了,没啥好说的。”一旁的二姑对他说,“严大哥,孩子跑这么远路来找你,你就说说嘛。”夕阳下,农家小院,他掰着手指头,一五一十说起小岗如何发展村办企业,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如何搞招商引资,越说越激动,越说越兴奋。我注意到,他在讲话时,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2004年,我转业到滁州市委政研室工作,对地方的事情了解多了些,可我没忘时常打听严俊昌老人的情况。从二姑家人口中知道,71岁的他已经从镇里退休,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2008年春节的大年初五,我和上大学的女儿一起给二姑拜年,吃了年饭,我带着女儿来到了严老的家。老人家穿着崭新的羽绒服,一头白发,在家里忙这忙那,见了我们父女,忙迎上来,笑呵呵地说,“你还记得我,还来看我,我很高兴啊。”不知不觉又谈到小岗村这些年的变化,老人家不紧不慢地告诉我,小岗村有了村办企业,有了葡萄园,仅去年一年人均收入近五千元。他指了指家中的一些现代化电器说,“看看我家,啥样电器都有,种地不交税,孩子上学不交学杂费了,农村又有了新合作医疗。”说到三十年巨变,老人家十分兴奋地说:“这些都是托共产党的福啊!”
  近期我得知,2008年3月29日上午,小岗村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圆满成功,有2425名选民参加了投票选举,参选率达98.8%。沈浩同志以2102票当选小岗村村民委员会主任,18位“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关友江和程夕斌分别以1363票、1557票当选村民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