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期●烽火岁月●

洪泽湖畔炮声隆

——忆新四军四师兵工厂

作者:朱雪壮


1943年初,新四军四师兵工厂驻在洪泽湖、成子湖交汇处的一个小渔村——勒东村。这里三面环水,芦苇丛生,是个隐蔽兵工厂的好地方。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攻坚战日益增多。当时,四师没有攻坚作战的大炮,战士们常在敌人坚固的碉堡前受阻伤亡。前线一次次要求兵工厂制造大炮对付敌人。
  要制造大炮,对当年的四师兵工厂来说,缺少技术和设备,如同老虎吃天,无处下口。正在厂长李仲麟一筹莫展之时,通信员浦华飞奔到他身旁高喊:“李厂长,来大炮啦!”大炮?哪来的大炮?李惊奇万分地急忙来到工房门前,只见一群人围着一辆马车观看。他走近一瞧,原来躺在马车上的只是一根长满黄褐色锈斑的炮管。据来人介绍,这根炮管是国民党军队溃逃时埋在镇江城郊,后被我江南部队挖出,送来四师兵工厂的,炮上零件均已散失。师首长命令连夜将此炮管送来兵工厂,要求用它配造出一门山炮,以适应部队攻坚作战的需要。
  李仲麟深知要用这根废旧炮管造炮其难度相当于造一门新炮,怎样才能把它造出来?他实在是心中无数。
  “李厂长!什么时候动手啊?”他耳畔响起了一个洪亮而又欢悦的声音,不知什么时候,车工徐根宝已站在他身边。这位来自上海的产业工人,自1939年秋到云岭参加新四军后,曾参加过阻击日寇骑兵、夜袭敌人碉堡、化装大闹丹阳城等八次战斗。三年后,他奉调来四师兵工厂,曾以他为主,试制过可同日本小钢炮抗衡的五○掷弹筒。李仲麟一见他到,心中振奋,同这样的技工在一起,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他让徐根宝找到技工陈善定、杨玉山,和他们一同研究。
  正在此时,师部炮兵连张连长来到工厂,送来一本山西阎锡山兵工厂里印刷的山炮“使用维修规程”。它虽非设计图纸,然而上面的结构示意图,为制造大炮提供了明确的式样。兵工厂同志们奋战十来个昼夜,便绘出了一份山炮图样。
  在制作大炮零件时,技工师傅们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徐根宝负责造炮闩和击发机构,一开始便遇到炮闩外径大于车床头回转范围的难题。为此,他制造了一个垫座,加高车头,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在小车床上制成了大炮闩。锻工杨玉山制造复进弹簧时,找不到扁钢,便截取铁轨锻成毛胚,一下下锉至需要的尺寸,再盘缠到胎模上加工成弹簧,并动脑筋解决了弹簧的热处理难题,使弹簧既富弹性,又不致脆断。杨玉山耳朵有毛病,外号杨聋子,可是他心明眼亮,不久就造出了炮轮和炮架。
  通过三个月的奋战,兵工厂利用一根废炮管,终于装配成了一门七五毫米口径的大炮。试炮那天,碧空万里,阳光和煦,人们兴高采烈地将大炮拖至田野里,李仲麟一声令下,徐根宝猛地一拉炮闩,轰隆一声,炮弹呼啸着飞至四千米外爆炸,周围观看试射的军民掌声、欢呼声交响成一片。
  这门山炮成为当时四师威力最大的重武器,在九旅攻打张楼的战斗中大显神威。当时由伪军——“和平救国军”驻防的张楼位于泗县东北,明碉暗堡,鹿砦铁网,大地主、大汉奸张海生就住在圩子中央的大院内。张海生勾结日寇,鱼肉乡民,私设土牢,罪恶累累。在大汉奸张海生张罗过五十大寿那天,我四师九旅战士悄悄迫近张楼圩子。战斗号角响起后,迫击炮、机枪、手榴弹响成一片。这时,我军将这门山炮拉到前沿,瞄准了敌人的碉堡,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敌碉堡顿时被炸得四分五裂。伪军失魂丧胆,纷纷缴械投降,大汉奸张海生被我军活捉。
  这一仗是四师首次使用大炮,铲除了日伪一个大据点,打出了军威,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不久,便有一首《炮打张楼》的民歌在淮北传唱开来:“鼓打一更月正东,四师首长下命令,九旅进攻张海生,打开了张楼有威名……”
  1945年夏,朱德总司令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中指出:“要准备实行以抗日游击战争到正规战争的转变,以迎接抗日大反攻的战斗。”我军纷纷主动出击。四师的攻坚作战任务日益加重,全师一门山炮难以满足需要,工厂又开展攻坚平射炮的研制。处在敌后的兵工厂制造平射炮,首先遇到了没有无缝钢管的困难。李仲麟厂长参考了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又找徐根宝等工人研究,将迫击炮改装为平射炮。那就是旋下炮尾撞针座,装上击发机构,放平炮身,迫击炮即可平射;复原后仍可曲射。此项改进得到军首长的表彰。随后,他们在全师推广,增强了攻坚作战能力。
  同年冬,九旅二十六团在官庄河崖战斗中,用此种炮发射三发炮弹,打塌了敌人的炮楼,一连伪军缴械投降。新炮的出现,增强了我军的战斗力,同时也暴露了弹药性能的相应滞后。火药作业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在勒庄村头的三座坟墓里,静卧着王洪春、刘光壮、朱宗云三位烈士,他们在一次配制黑色炸药中同时为国捐躯。烈士们的壮烈事迹,呼唤着战友们前仆后继,再次迈开前进的脚步。迫击炮弹原先用黑火药作发射药,缺点是发射距离较近,命中目标率较差,发射后炮膛内残渣较多,影响连续发射。前方炮手迫切要求改进,有人还编过顺口溜:“迫击炮弹真调皮,打不远来又易偏。一炮下来残渣多,几发打后得歇气。再放炮弹推不进,你说憋气不憋气?”
  一天,李仲麟厂长手中拿着几个乒乓球,笑吟吟地来到装药班开起“诸葛亮”会。他望着班长吴祥真说:“我想这玩意儿的原料也属硝化纤维一类,大伙想想,可不可以在这上边做做文章啊?”工人们七嘴八舌议论开来。有人提出用废电影胶片来制作发射药的设想,这意见当即得到一致赞同。李仲麟随即派警卫员骑马去大王庄师部,取来半卷废电影胶片试制起来。经过一个来月的试验,摸索出一套工艺流程,制成了无烟药包,克服了原先有烟药包的各种弊端。有位迫击炮手到工厂领取炮弹时,有感于新发射药反映很好,便编了一首顺口溜:“新式药包呱呱叫,发射命中效率高。不须经常擦炮筒,装弹不再往外倒。安全可靠打得准,炸得敌人乱糟糟。”
  为了提高弹药的爆炸威力,前方战士要求将黑色炸药改为梯恩梯黄色炸药。可是根据地兵工厂无法生产这种炸药。李仲麟厂长和装药工人研究后,决定从缴获的日本、美国、蒋军造的炮弹中挖取炸药,来充填自制炮弹。从弹体内掏取炸药,危险性大,速度慢,远远不能满足前方需要。正在焦急时刻,工人张玉兰、吴金铜两人提出了一个近乎“天方夜谭”的想法——“开水煮弹”。说来难以置信,当他们将十几个炮弹放入水里煮开,弹内炸药渐渐溶入水中,水面浮起一层麻油状液体,用勺子舀到铁匣内,冷却下来,便结晶成粉状炸药。“开水煮弹”的妙方居然一试便成,工人们高兴得欢呼起来。从此,兵工厂里生产出一批批装上梯恩梯炸药的炮弹,成倍提高了爆破力和杀伤力,使前方战士如虎添翼,杀敌逞威,奏响了夺取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