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胜利地进行了辽沈战役。在这场大决战中,罗荣桓同志的贡献不可磨灭。他坚持先打锦州的鲜明态度,战胜病痛的坚毅精神和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都令我们永远铭记。
(一)
这次战役前夕,国民党正规军48万,地方武装7万,由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坐镇沈阳指挥;东北野战军70万,地方武装30万,林彪任野战军司令员,罗荣桓任政委,刘亚楼任参谋长。国民党军队已经被分割和压缩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块互不联系的据点和地区内。这种形势迫使国民党在1948年8月南京军事会议上,不得不考虑是否从东北撤退加强华中,但举棋不定。中共中央军委则当机立断:组织辽沈战役,就地歼灭东北之敌。
但是,如何歼灭东北敌军,是由北而南,先打长春之敌,再打沈阳、锦州;还是先攻锦州,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再打沈、长之敌?这个战略方针的决定,却经历了一些反复。
经过反复酝酿,南下作战、先打锦州的决心终于下定。9月7日,毛泽东来电,提出了“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的方针。遵照毛泽东的指示,东北野战军陆续向各部队下达了进军命令:除以一个纵队和7个独立师继续围困长春之敌外,以6个纵队和一个炮兵纵队、一个坦克营攻锦州,另以两个纵队配置于锦州西南的塔山、高桥地区,3个纵队配置于黑山、大虎山、彰武地区,分别阻击由锦西、葫芦岛方向(号称“东进兵团”)和沈阳方向(号称“西进兵团”)救援锦州之敌。
为了充分发挥各级指挥员和战斗员的主观能动性,罗荣桓在下达进军命令以前,十分注意向他们阐明先打锦州的战略意义,他说:“东北敌人的态势,从地图上看是个‘人’字形。长春是头,沈阳是肚子,北宁线是一条腿,从沈阳经辽阳到营口的中长路南段,是另一条腿。现在如果打长春、沈阳,敌人拔腿就跑。砍掉敌人两条腿,它光剩下头和肚子,就只能束手就擒。毛主席坚决主张先打下锦州,同时把长春围起来,沈阳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了。到29日,东北野战军先后攻克河北省的昌黎、北戴河和辽宁省的绥中、兴城,切断了辽西走廊,将锦州、义县之敌分割包围。10月1日,又攻克义县,全歼守敌一万余人。
在东北野战军迅速胜利进军的大好形势下,10月2日,林彪听说敌人在葫芦岛增兵4个师,便担心被沈阳、锦西、葫芦岛之敌所夹攻,攻锦决心动摇起来。当日夜22时,他以林、罗、刘的名义向中央军委发去特急电报。
这份电报,提出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锦州如能迅速攻下,则仍以攻锦州为好,省得部队往返拖延时间”。但认为,攻锦州需要相当时间,而葫芦岛方向的援敌可集中五六个师兵力,采取集团行动向锦州推进,“我阻援部队不一定能挡住该敌,则该敌可能与守敌会合”。第二个方案,回师打长春。估计经过几个月的围困,“目前如攻长春,则较六月间准备攻长春的把握大为增加,但需多迟延到半月到二十天时间”。并称:“以上两个方案,我们正在考虑中,并请军委同时考虑与指示。”提出的虽然是两个方案,但它的基本倾向十分清楚:就是放弃北宁线作战,回师打长春。
在辽沈战役的关键时刻,在是否坚持先打锦州这个关键问题上,罗荣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0月3日清晨,罗荣桓和刘亚楼一同去找林彪,罗荣桓认为这份电报不妥,于是他说服了林彪撤回电报。但是电报已经在早晨4点多钟发出去了。罗荣桓建议不要等中央回电,便亲自起草撤销这个电报和再增加北宁线作战兵力的电报报中央。这就是10月3日9时的电报。电报说:“我们拟仍攻锦州。只要我军经过充分准备,然后发起总攻,仍有歼灭锦敌的可能,至少能歼灭敌之一部或大部……”并重新调整了部署。
中央军委在10月3日清晨4时先收到林、罗、刘前一个电报,毛泽东、周恩来看后都感到十分不安。毛泽东立即复电,斩钉截铁地指出:“你们应利用长春之敌尚未出动,沈阳之敌不敢单独援锦的目前紧要时机,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并称:5月和7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你们又因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同时询问道:你们指挥所现在何处?望迅速至锦州前线,部署攻锦。这封电报发出后,毛泽东仍不放心。两个小时后,他又再次致电林、罗、刘:“我们坚持地认为你们完全不应动摇既定方针,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指出:“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而打下长春并不能帮助你们取得主动,反而将增加你们下一步的困难。望你们深刻地计算到这一点,并望见复。”
电报发出后一个多小时,军委收到林、罗、刘第二个电报,毛泽东看后十分高兴,在10月4日清晨6时复电林、罗、刘说:“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电报接着说:从你们部队开始行动起到今天差不多已有一个月之久,你们才把攻击重点问题弄清楚。从这件事,你们应取得两个教训:第一个教训是你们的指挥所应先于部队移动到达所欲攻击的方向去,由于你们没有这样做,致使你们的眼光长期受到限制;第二个教训是在通常的情况下,必须集中主力攻击一点,而不要平分兵力。并且表示:“在此以前我们和你们之间的一切不同意见,现在都没有了。”同时指示:蒋介石已到沈阳,不过是替丧失信心的部下打气。“他讲些什么,你们完全不要理他,坚决按照你们三日九时电部署做去。”
毛泽东的这些电报,对迅速打下锦州起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二)
10月5日,前方指挥所到达锦州西北、距锦州30余里的牤牛屯。野司的观察指挥所(即直接指挥所)设在锦州北“459”高地附近的帽儿山上。一天,作战科长尹健等几名干部去请刘亚楼(代号一○三)看地形,罗荣桓知道了非要参加。这把大家难住了。谁都知道,两年前他在苏联医院做了手术,切除了长了肿瘤的左肾。他还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尹健便说:“山太陡,路也难走,要翻过‘459’高地才能到达帽儿山呢!”
“那有什么不得了,七百多米的五彩山都翻过了,四百多米的小山,我就不相信翻不过去!”
罗荣桓提到“五彩山”,尹健想起了往事。那还是1941年冬季沂蒙反“扫荡”的后期,罗荣桓率部在沂源县西南30公里的五彩山与敌遭遇,他与战士翻过了769米的五彩山,又一次胜利地打破了敌军的合击。当时罗荣桓虽然患有严重的痔疮,但是身体是健壮的,还能骑马行军。
“我们是骑马去,你多少年没有骑马,大夫也不会同意的,等问过‘一○三’之后,再详细向你汇报可以吗?”
罗荣桓摇摇头,问大家:“你们说毛主席最近给我们的电报中,要我们接受的教训是什么?”
尹健回答说:“一是告诉我们不要平分兵力,一定要集中主力攻击一点;二是批评我们的指挥所没有先于部队到前线。”
罗荣桓听了点点头,说:“现在我们既已到了锦州附近,怎么能光靠地图指挥而不亲自去看地形呢?”接着就用坚定的口气说,“你去告诉‘一○三’,就说我已经决定同你们一起去帽儿山。”
那天他同林彪一起去看地形。他俩纵身上马,在前面带路的干部不敢急驰,只是松辔缓行。出乎大家的意料,罗荣桓神态自若,毫无倦意,一边走,一边同林彪聊天。到了帽儿山下,马也上不去了,林彪、罗荣桓在大家的搀扶下攀上了帽儿山。罗荣桓骋目远望,高兴地说:“这儿很好,锦州北部及周围主要高地都一目了然。”然后从警卫员手中接过望远镜,仔细观察锦州周围的地形和敌人城北的工事。他同林彪、刘亚楼一面听参谋人员汇报,一面对照地图用望远镜仔细地观察……回到牤牛屯,野司召开了军事会议,拟定了总攻锦州和打援的具体作战方案。
蒋介石在葫芦岛这个视如救命稻草的弹丸之地,投下大量兵力。我阻击部队将以8个师对抗敌11个师,任务十分艰巨。塔山一线是防线中最关键的地方,扼守此地的是第四纵队。为了打好对保证攻击锦州有决定意义的塔山阵地防御战,罗荣桓把野司参谋处长苏静找来,开门见山地说:“苏静同志,决定派你去四纵,那里将有一场恶战。四纵、十一纵和两个独立师的任务就是把敌人隔在塔山以南,以便保证我们能够顺利攻下锦州。你给吴克华和莫文骅说清楚,四纵的任务可能更艰巨。你的任务是给他们当参谋,出主意,协助他们指挥部队坚决死守塔山。要不怕牺牲,不惜代价,一定要顶住敌人,顶住了就是胜利!”阻击国民党“东进兵团”的塔山之战连续进行了7天7夜,战斗异常激烈残酷,敌人始终未能前进一步。
塔山阻击战进行到第4天,10月14日,总攻锦州开始。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10万人,生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在牤牛屯,当林彪、罗荣桓询问范对此战的看法时,他沮丧地说:“打锦州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锦州好比是一根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扁担断了。”
在总攻锦州前,罗荣桓和政治部主任谭政曾召集纵队政委、政治部主任开了战前政治工作会议,要求打下锦州后严格执行城市政策和入城纪律,要秋毫无犯。罗荣桓指着院子里结着累累果实的苹果树说:“要教育部队保证不吃老百姓一个苹果,无论挂在树上的、收获在家里的、掉在地上的,都不要吃,这一条纪律,要坚决做到。”
部队进锦州城后,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入城纪律守则》。某部驻在苹果园,战士都未违纪,一时传为佳话。毛泽东后来曾称赞道:“在这个问题上,战士自觉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我们的纪律就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面。”
(三)
锦州一解放,东北敌人全线动摇。为此,10月20日,罗荣桓授意野战军政治部起草了《全歼东北敌人的政治动员令》,要求各部队树立连续打大仗,“一口气吃掉敌人七八个师至十数个师,一次俘虏敌人七八万至数十万”的雄心,“以勇猛果敢、前仆后继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疲劳的精神,争取大胜,争取全歼东北蒋匪军,解放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在长春,10月17日,国民党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19日晨,国民党新七军投诚。21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率领残部放下武器,长春解放。10月25日,廖耀湘“西进兵团”转向营口撤退时,东北野战军从四面八方将它分割包围,经过两天激战,将其全部歼灭。紧接着大军乘胜挥师东进,到11月2日,解放了沈阳和营口。辽沈战役结束。9日,收复锦西和葫芦岛。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结束后,罗荣桓召集几位工作人员起草给党中央、毛主席的《九、十两月份作战情况综合报告》。报告涉及到了林彪对打锦州犹豫的问题,口气十分婉转。报告说:蒋介石飞沈亲自指挥,增兵葫芦岛,企图由锦西向北驰援锦州,“这曾使我们攻锦州之决心一度发生顾虑。但这一过程共两小时即确定仍坚持原来之决心不变……”
报告稿刚起草好,恰巧林彪进了屋。罗荣桓将报告稿递给他看后,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说:“这一段,写我们在打锦州问题上曾一度有顾虑,很快就纠正了,你看怎么样?”林彪听了罗荣桓的话,又看了看罗所指的那段文字,一声不吭,把稿子往桌上一放,转身走了。后来,这份综合报告以“林、罗、刘”的名义,于1948年11月8日签发上报。
这份报告是一个历史见证,证明罗荣桓在打不打锦州这个重要问题上是坚持原则的。他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深刻领会,他的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都给当时知道此事的干部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