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期●《改革开放30年》征文选登●

深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典范

作者:鲁 阳

深圳,原来是我国珠江口边与香港毗邻的广东省宝安县县府所在地的一个普通圩镇及其附近的一片农村,自从1979年7月15日试办特区以来,经过29年的开拓、建设,现在已发展成为在经济社会事业上占广东省第二位,仅次于省会广州市;在经济上居全国十大城市之列,其人均GDP更居全国首位的著名发达城市。
  (一)邓小平对创办经济特区的设想很赞成,说:“这次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深圳特区的开拓、建设与发展,首先要归功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伟大开拓者邓小平和以他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没有他们对广东省给予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及准予开建经济特区的决策,就不会有深圳特区的建立和发展;同时要归功于开拓深圳特区的第一位建议者和最早领导人吴南生,要感谢以习仲勋、杨尚昆为第一、二把手的广东省集体领导班子,以及其后的广东和深圳市的各届集体领导班子。没有他们的亲自动手和具体领导,也不可能把深圳特区建立和发展好。当然,也要感谢先后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广大干部、群众,没有他们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也不会有深圳今天的辉煌成就。
  吴南生是开拓深圳特区的大功臣。早在1979年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后,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吴南生到汕头市传达贯彻这次全会精神。属潮汕专区的潮阳县是他的故乡,汕头市是他当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地方。这时他看到的汕头,由于经过许多年的经济封闭,生意萧条,满目苍凉,一片穷困景象。他心情苦闷之极,觉得这种情况非改变不可。他同时想起,解放之初曾任广东省和华南地区领导集体第一把手的叶剑英,在“文革”结束后曾回广东一行,跟他谈话时说过:“我们的家乡很穷,你们有什么办法没有?要多想办法才好。”吴南生曾向一些港澳和从外国归来的朋友征求意见。有的朋友对他说:“你敢不敢在广东开办像外国开设的自由区、出口加工区那一类的东西?”所谓出口加工区就是划出一块地方,作出特殊规定,引进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兴办各种出口工业,增加外汇收入。出口加工区一般都设在交通方便的港口和边境地区,并且划出一定的区域单独进行管理,实行比其他地区开放得多的政策。吴南生考虑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华侨众多,港澳同胞多,广东、福建两省的许多地方邻近港澳,背靠农村,不妨在这些地区划出几个区域,建立一些类似“出口加工区”,但与“出口加工区”又有所不同的区域,即既可搞出口加工,又可搞各种行业的、发展综合经济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内,我方提供土地给客商使用,但土地所有权属于我国,我们可以为客商提供优惠条件,但在特定区域的单位与个人必须遵守我国的法律、法令和特区的有关规定、合同。
  吴南生从汕头回到广州后,立即把这个建议向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汇报,并得到同意。当时他说:“如果省委同意,我愿到汕头搞试验。要杀头就杀我!”1979年4月2日在省委第二书记杨尚昆主持下,广东省委常委专门讨论了给中央的报告,要求中央允许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划出地区先走一步进行试验。接着,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向邓小平汇报了广东先走一步的设想,并建议把先走一步的地区设在粤、闽。但究竟这种地区称为什么好呢?当时邓小平对这种设想非常赞成,并说:“就叫特区吧,当年陕甘宁就叫特区。”1979年7月15日,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后来考虑到当年陕甘宁边区是政治特区,这次改革开放的性质有所不同,所以吴南生在1979年10月31日主持“出口特区”的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改为“经济特区”的名称更好,因为这种经济特区不仅办出口工业,而且还要办科研、商贸、旅游、住宅和其他经济事业。之后,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写了报告。这个意见得到同意。1980年3月中央文件正式下达。于是从此把“出口特区”改称“经济特区”。
  早在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中央就对广东关于在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先走一步的意见表示同意。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决心很大,曾经说过:“这次要杀出一条血路来!”其后在几次会议上和谈话中他都常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二)邓小平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深圳特区创始时,经过集体讨论,认为第一步需要在境内的罗湖区开发,因为罗湖毗邻香港,是一片旺财旺地的黄金地段,可先开发作为商业性用地,从而大量引进外资,开发房地产及做生意,用来还贷付息,积累特区资金,并可改变国门面貌。但是这里地势低洼,年年发大水,要开发罗湖,困难很多,但最大的困难是要借一笔钱,搬掉罗湖山,填平低洼地。经过大家反复讨论,时任中共深圳市委书记、市长的吴南生决定,第一步在罗湖先开发0.8平方公里,每平方米投90元搞“五通一平”,共需7000万元。但开发后,可以拿出50万平方米土地作为商业用地,每平方米土地收入可达5000元港币左右,总计可以收入20亿港元。当时有人反对,但吴南生为首的深圳市委向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写了报告。任仲夷陪同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江泽民前来深圳视察,详细调查了解情况。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省委对搬掉罗湖山,填高罗湖区达成共识。终于由国务院同意先行贷款3000万元给深圳特区,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开发打下了初步基础。由于作为深圳特区中心区罗湖区的开拓,引进了香港巨商的大量投资,这里变成了道路纵横、高楼大厦林立的新城区。这是开拓深圳特区的决定性战役。
  邓小平非常关心深圳特区的开拓,1984年1月他首次前来视察。他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他说:“到深圳看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建设速度相当快,短短几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这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政策的窗口。”仅仅五年时间,当时深圳已由过去的边陲小镇,发展成新型中等城市。他回到北京后,向中央提议,召开全国沿海14个开放城市会议。中国的改革开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又来到了深圳视察。当时苏联已经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度陷入低潮,我国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左”的思潮再起,甚至怀疑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特别是对兴办经济特区表示不满。邓小平南巡视察深圳后,公开表示:“深圳特区好!”他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就大胆地闯。”他发表重要谈话,公开对某些谬论提出批评:“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他在南巡谈话中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三)深圳经济特区迅速发展,成果辉煌
  深圳特区率先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大力探索,到上世纪末,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由若干体系组成的基本框架: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所有制体系;二是以资本为纽带的国有监督管理和营运体系;三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价格体系;四是以社会救济与个人保障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社会服务监督体系;六是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国民经济核算和企业财务会计体系;七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系;八是以间接手段为主的面向社会的经济管理调控体系;九是适应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法规体系。这些体制改革体系的形成,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大力开拓的先河。
  现在,深圳市的综合实力已经大大加强。据统计,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765.4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达到10628美元,居内地城市榜首。如与刚刚试办特区的第一年(即1979年),全市生产总值只有1.96亿元人民币、人均GDP仅为606美元相比,真有天渊之别。
  深圳市人口,1980年只有33.29万人,现在达一千多万人。经过29年建设,深圳市道路、照明、环卫、绿化、排水、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具相当规模,城市功能趋于完善。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01平方米,全市共有442个公园,还有一些风景区,因此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等。深圳是海陆空口岸俱全的城市,是中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出入境人员最多,车流量最大的口岸城市。2006年经过一线口岸入境人数达1.53亿人次,出入境交通工具共1433.76万辆(艘)次。深圳港口码头口岸线长达15公里以上,2006年深圳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达1847万集装箱,稳居全球第四。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2006年达1836万人次,居全国第四位,属全球100强。
  深圳实施名牌战略,拥有一批具有名牌产品的大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有12种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殊荣,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深圳物流服务完善,在产品制造出厂后,2小时内就能通过深圳、香港两地机场口岸发往世界各地。深圳已初步形成以新技术产业为“航母”,其他优势产业为“护卫舰”的现代工业“航海群”。经过多年建设,深圳已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适应现代化中心城市功能的新型产业体系。
  深圳市民生活逐渐提高。2006年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19.72平方米。全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均工资35107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67元,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628元。2007年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870元。全市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29%的较低水平。
  (四)深圳还要继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
  深圳特区开拓、建设29年来,最主要的成就和贡献,正如吴南生最近所指出的:“特区最大的功劳是突破,把市场经济引进来了,应该说,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特区开始的。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开始,到珠江三角洲,到全国引进了市场经济,使中国经济进入世界经济大循环。”我们认为这是经济特区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也是特区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现在的深圳特区的内容已经不限于开拓初期的只有引进外资、引进科技、引进经验、出口贸易等范围了,它已经成了全国著名的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繁荣的大都市。它正在和继续为开拓、建设和发展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当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深圳市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创新。在改革开放上要迈出新步伐,经济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还需加快,民主法制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更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深圳企业的对外合作和投资,特别要加强深港、深澳合作,争取早日实现深圳和香港联手打造港深金融圈,把深圳建成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的金融中心城市。这是深圳人民共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