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期●缅怀篇●

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

——深切悼念夏征农同志

作者:萧卡 王维 阮武昌 陈扬

我们怀着极为沉痛的心情送别了敬爱的百岁革命老人、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大江南北》杂志的主要创始人夏征农同志。他安详地远行了,然而他传奇的一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亲切的音容笑貌却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里。

在我们党内,像夏老这样高寿105岁,党龄长达82年,饱经风霜,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的长者,确是极为罕见的,也许是仅有的。

夏老是江西丰城人,生于1904年1月。大革命时期于1926年入党。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潜来上海,从事革命文艺、文化活动,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一度遭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入狱。抗战爆发后,他奔赴新四军。1941年经历了血腥的皖南事变,突出重围后赴苏中敌后新四军第一师。解放战争期间,转战华东战场。在战争年代,他戎马一生,出生入死,经受了血与火的磨练。新中国成立后,他为党的事业,尤其思想文化事业的建设操劳不息,却因坚持实事求是,几经挫折。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他被认为“思想右倾”,从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的高位上拉下,下放到一个农村公社当党委书记。“文革”期间,他是华东地区第一个被罢官的高级干部,由张春桥取代他的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长的职务。张春桥曾两次亲自来华东局宣传部机关批斗他。后被关押至上海青少年教养所,隔离审查,受尽折磨。然而,面对任何打击、迫害,他始终坚持真理,铁骨铮铮,丝毫动摇不了他的革命意志和信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落实政策,他青春焕发,以74岁的高龄重新工作,先后出任中共复旦大学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社联主席,文联主席;直至逝世前,依然是中国最具权威的大型辞书《大辞海》的主编。他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像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千锤百炼的人瑞,确是当之无愧的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刚正不阿、百折不挠的品格,正如他的《八十书怀》一诗所言:“历尽‘三灾’成铁骨,当留余勇斗歪风。”

作为“半是战士半书生”的夏老,他对抗战期间由红军主力长征后苦战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组成的新四军,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感。1938年,新四军组建不久,他就在皖南新四军军部主持军政治部统战部、民运部的工作。他见证了这支英雄部队从组建到深入华中敌后,在敌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夹击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华中人民钢铁长城的全过程;见证了解放战争期间由这支英雄部队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驰骋华东、中原战场,协同兄弟部队决战淮海,进军江南,埋葬蒋家王朝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又一批当年坚持在大江南北的新四军战士进入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奋战在全市各条战线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上海尽心竭力,贡献智慧和力量。改革开放后,为收集、研究抗战期间新四军开辟、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史料,传承新四军的光荣革命传统和作风,上海一些高校的党史军史研究、教学人员和在沪的一些新四军老战士,酝酿筹建一个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夏老热情予以支持。当时在沪数以几千计的新四军老战士,开始从工作岗位上陆续退下来,也有这方面的要求。1980年,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正式成立,从第一届到现在的第七届,夏老都被历届理事会公推为研究会名誉会长。他和另一位已故名誉会长胡立教同志对研究会的工作十分重视。他们认为,研究会虽然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团体,但其成员绝大多数是新四军老战士,过去担任过一定领导职务,在社会上有影响;因此,研究会的工作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有一个时期社会上刮起一股“下海风”,有的老同志也卷入,夏老很反对。1993年,在我们研究会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书画摄影展开幕式上,他即席讲话,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老同志要发挥余热,还是把精力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能写的写,能画的画,能讲的讲,不要想去发财啦!我们老同志要带头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保持革命本色。

研究会成立初的几年,发动会员撰写研究论文、史料及回忆录,汇编10几本小册子,内部发行,作用有限。1985年,时值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为加强对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的研究和宣传,经夏老和其他一些老同志的提议,研究会领导决定办一个杂志,定名《大江南北》,创刊号于当年8月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这年夏天,夏老冒着酷暑,满怀激情,亲自为杂志撰写了发刊词。他在发刊词中,对抗战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研究会创办《大江南北》的意义、办刊宗旨、编辑方针等,都作了深刻的阐述。这个发刊词后在收入他的文集时加了《千万不要忘记革命历史》的题目。

《大江南北》自创办以来,严格遵循夏老的要求,坚持以宣传新四军,宣传革命历史,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为宗旨,坚持历史与现实结合、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备的编辑方针,坚持群众路线、吸收各地热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志参与办刊的传统,从而使刊物的质量不断提高,受到越来越多读者,包括中青年读者的喜爱。创刊初期为季刊,后改为双月刊,1996年起改为月刊。发行量从开始时的几千份增至现在的12万余份。2007年春节期间,我们去看望夏老,他一听当年刊物发行突破11万份,高兴得连连鼓掌祝贺,说:不容易,不容易!

我们研究会和杂志社创建20多年来,我们举行的重要会议和活动,夏老几乎都亲自参加,并作讲话。200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8集《夏征农文选》,其中收录了夏老为我们研究会和杂志社而发表的6篇文章和讲话,其中有《牢记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教训》、《不忘过去,重视现在》等。夏老的这些文章,密切联系历史和现实,言简意赅,有感而发,很有思想性、战斗性。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及《大江南北》创刊10周年,我们举行座谈会,夏老在讲话中以当年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腐败案为例,严正指出,腐败侵蚀到我们党内高级领导层,这是一个恶兆。无锡市一位老领导、新四军老战士与会,听后感慨万分,说:他退下来多年,还从未听到像夏老这样有分量的、震撼人心的讲话。回去后,一定发挥余热,为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在新四军内,长期以来,从上到下,不论夏老担任何职,许多同志不称其职称,而亲切地叫他夏老师。这也许是因为他初到新四军时就担任军教导总队的教员,后来在解放区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关。多年来,我们同他接触,深感他思想深邃,思维敏捷,谈吐优雅,那风度恰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夏老尽管年过百岁,依然耳聪目明,时常思念党和国家的大局、大事,对社会主义民主、从严治党、反腐倡廉、“三农”工作、革命老区建设等等,都有独到的真知灼见。他一再提醒我们:列宁讲过,共产党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可以领导人民推翻旧的统治,但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还必须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我们国家的经验证明,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是必由之路,不这样是发展不起来的。但要保持清醒头脑,走这条路是有风险的。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决清除腐败,决不能手软。要两手抓,两手硬。他还常说:共产党员要善于独立思考,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工作退休,思想不能退休。要继续学习,跟上时代,做到“晚节香”。

近几年来,考虑到夏老年事过高和健康状况,我们的重要会议和活动就不再邀请他老人家参加了。他得知后就以题词、发贺信等方式来代替。2006年,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当时全党正在开展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们举行纪念座谈会,夏老亲自题写了“植根于民,永葆先进”8个大字,很有现实针对性。今年6月,我们举行纪念新四军东进70周年座谈会,当时正处于举国抗震救灾之际,夏老得知后,抱病为座谈会发贺信,指出:“在这非常时刻,继承弘扬当年新四军的抗战精神,战胜特大自然灾害,显得更为必要。”不幸的是,这竟成了他老人家给我们最后留下的绝笔。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敬爱的夏老,你干干净净、堂堂正正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你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