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期●特 稿●

刘少奇同志在华中的峥嵘岁月

作者:刘秉汉


少奇同志担任新四军政委是临危受命,时间在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同时,还担任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和中央军委华中分会书记。1942年3月,奉命回延安,时间不长,但完成了中央交付的“发展华中”的重大战略任务,贡献重大。

一是提出了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正确策略,维护了国共合作的抗日统一战线。

皖南事变中,我新四军指战员大部分牺牲、被俘、失散,军长叶挺被扣,项英遇难。党内许多高层领导同志认为,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四·一二”事变重演,主张与国民党决裂,为死难烈士报仇。对此,党中央在1941年1月14日电报指示“决定在政治上军事上迅即准备作全面大反攻”。

少奇同志接电报后,冷静思考、全面分析了形势,次日向毛泽东发了一份很长的电报,提出不全相同的战略决策建议:“这里的同志于气愤之余亦有立即举行反攻之主张。然根据各方面情况平心静气一想,我有下列意见,望中央考虑。”他指出:“全国局面国民党未投降,仍继续抗战,对共产党仍不敢分裂,且怕影响对苏联的关系,在皖南消灭我军蒋亦曾下令制止,即证明蒋生怕乱子闹大。在此时,我党亦不宜借皖南事件与国民党分裂。”他提议“在全国主要实行政治上全面大反攻,但在军事上除某些个别地区外,以暂时不实行反攻为妥”。

中央采纳了少奇同志的意见,最后确定“政治上取全面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的战略方针,使我党维护了国共合作抗日的统一战线,在政治上处于有利的地位,军事上得以稳健发展。

二是提议重建新四军军部,发展壮大了新四军。

1月17日国民党发布通令,诬蔑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将叶挺交军法审判。少奇同志当即接连二次致电中央,提出重建新四军军部,针锋相对地与国民党干。中央接受少奇同志建议,1月20日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命陈毅为代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委,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1月25日,重建大会在盐城举行,各界代表一千多人参加。少奇同志来到华中一直用“胡服”化名,这次大会上第一次公开宣布了自己的真实姓名。

新四军各部主要来自南方八省十五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习惯于长期分散作战,一时不适应整编后的大部队生活。少奇和陈毅把连以上干部集中起来学习两个星期,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作为教材发给大家,做整编后的思想工作。经整编,将部队统一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共九万多人。摆脱了国民党对新四军在人员编制、饷款数额、弹药供给、活动范围等等限制,以新的姿态战斗在大江南北苏皖鲁鄂豫五省,很快发展为13.5万人,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强大生力军。蒋介石闻知新四军军部重建,队伍迅速壮大,惊叹地说:没料到皖南事件起到了割韭菜作用,越割越旺。

三是认真总结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确定新四军发展的战略方向。

为认真吸取皖南事变教训,巩固华中根据地,重振新四军雄风,五月间少奇同志接连召开了华中局扩大会议和高级干部会议,分析了敌我友三方形势,明确指出“六中全会提出的发展华中的任务已完成。现在的任务是巩固华中”。“发展易,巩固难,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巩固工作”。

这时,皖南突围出来的许多干部陆续来到了苏北,少奇同志听取了作战科长叶超、胡立教等许多同志汇报,更加清楚了皖南事变的原因和经过。他在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皖南事变的经验教训》的报告,指出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按中央指示,深入敌后求得发展壮大,被“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束缚了手脚。结果在皖南弹丸之地守株待兔,守了三年,没有守到兔子,却守来了一只老虎,把自己吃掉了。

如何吸取教训,巩固发展华中根据地,少奇同志对这一战略任务作了全面思考,明确提出:在处理国共关系上,坚决揭露顽固派投降分裂活动,坚决开展反摩擦自卫斗争;同时,一定要坚持抗日统一战线,要同一切愿意继续抗战不反共者合作,多交友,少树敌。在军事上,确定了新四军的战略行动范围,着重巩固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津浦铁路以东的基本根据地;大力经办苏南和鄂豫边区;坚持皖南,发展皖西、浙东;伺机向浙西、浙南发展。在军队建设上提出要建设正规化的党军,强调新四军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和命令,完成党的任务。他特别强调,这是中心问题,非做到不可。

四是大力进行根据地建设,领导军民粉碎敌伪的“扫荡”、“清乡”。

少奇同志把发动群众作为巩固华中根据地的中心环节,指出这是长期坚持敌后抗战的基础。特别要求要把80%以上的工农、青年、妇女、儿童、劳苦群众组织起来。各部队成立“农工科”,县区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等。抽调大批干部组成民运工作队深入农村,指导开展工作。到1942年初,仅盐阜地区减租减息的达54360户,借粮借种138万斤。苏北数十万农民从减租减息中获得实际利益,斗争情绪高涨,各种抗日群众组织陆续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基础逐步得到巩固。

少奇同志不仅发动工农群众,还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合作抗日,吸收当地开明绅士和青年学生参加各种工作,特别参加参议会工作。著名绅士韩国钧,民国初年担任过江苏省省长,少奇同志登门拜访,解释中共政策,争取他站到了抗日民主方面。后来日寇包围他住宅,强迫他当江苏伪省长,他宁死不从。少奇同志亲自慰问,并将他转移到安全地区居住。少奇同志定期召开参议会,听取工商业者、开明绅士对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议。华中根据地各级,特别是县区普遍建立了行政委员会或行政公署,参加政权机构的人员,共产党员、中间分子、其他分子各占三分之一,简称“三三制”,定期开会讨论苏北抗日和民主建设的各种重要问题,民主气氛很浓,尤其盐阜地区被称为苏北的延安。

由于群众发动广泛,华中根据地形成了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体制,取得了军民团结一致反日伪“扫荡”战斗的重大胜利。1941年7月,日军17000多人,分四路进攻盐城,其规模是日军占领徐州以来最大的一次。在地方武装配合下,新四军进行反“扫荡”战斗135次,击毙击伤日伪军1931名,击沉敌汽艇13艘,缴获大炮一门,机枪15挺,步枪1123支。

1941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延安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酝酿全党整风,为召开党的“七大”做准备。10月5日电报通知要刘少奇回延安协助筹备。1942年初,华中局召开了扩大会议,少奇同志做了《目前形势,我党我军在华中三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的工作报告。3月5日会议总结时,少奇同志公布了中央的调令,并宣布华中局书记由饶漱石代理,军委分会书记由陈毅代理。

1942年3月19日,少奇同志率百名干部,在八路军一一五师一个团的护送下,离开了苏北回延安。

(顾双雪   曹玉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