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期●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信仰:长征精神的内在基因密码

作者:刘 芳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克服重重困难,艰难跋涉,粉碎了国民党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纵横十余省,转战数万里,胜利完成了战略大转移,揭开了中国革命崭新一页,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一英勇而伟大的壮举,谱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立起了一座穿越时空、熠熠闪光的精神丰碑。她昭示我们,长征不再仅仅是艰辛的跋涉,更是精神的凝聚,思想的成长。这种精神和思想,就是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信仰。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长征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派来追击他们的国民党军各部队。1938年4月,张闻天在给陕北公学学生的一次讲演中说:“长征中我们的确曾经碰到了无数困难……然而我们那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

铁流二万五千里,每一步都熔铸着中国工农红军的理想信念。正如毛泽东同志的生动评价:“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这就是理想信念的奇迹……她是红军人血脉里汩汩流淌着的精神因子,是立于不败之地的胜利之本。对此,邓小平同志说:“在长征中为什么我们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信念坚定,胸怀信仰,无疑是红军长征的原动力,也是我们今天求索民族精神图谱、解读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探寻长征胜利的力量之源的“金钥匙”。

信仰是旗帜,凝聚起一往无前、坚忍不拔的强大精神力量。五岭逶迤,乌蒙磅礡。长征中,红军要翻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边缘区,经过称为“死亡之区”的水草地,还有冲破天险腊子口等,向自然界的艰险和生命的极限挑战。共产党员都是顶天立地、艰苦卓绝的典范。长征之艰险,战斗之残酷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当时部队流行一首歌谣:岩洞草棚是我房,青枝绿叶是我床,红薯葛根是我粮。永远跟着共产党,头断血流不投降!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做出这样的回答:“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理想信念就是一面旗帜,“旗帜立起来了,人们才知所趋赴”。一个党员一面旗子。每当挑选尖刀班或突击勇士,共产党员总是率先站出来,接受组织挑选。每到生死关头,吃苦在前、冲锋在前的也都是共产党员。聂荣臻元帅回忆,每打一仗下来,党团员伤亡之数,常常占到伤亡数的25%,甚至50%。

长征路上“草地临时党支部”和“半截皮带”的故事至今仍动人心魄,感天动地,在座座军营中传诵,在代代官兵中传承。80年前深秋一个寒冷的夜晚,在川西茫茫草原深处,燃起了一堆篝火。29名负伤掉队的红军战士围坐在一起,由在黄麻起义中诞生的某部三连副连长李玉胜倡议:组建一个临时党支部,带领大家一起走出草地。这一倡议得到了全体同志的一致响应,并推举李玉胜为党支部书记。就是这团熊熊燃烧的篝火,与黑夜中闪闪发光的北斗星交相辉映,不仅驱散了草地的寒冷,温暖了大家的心田,更使29名伤员有了“主心骨”,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他们向着北斗指示的方向,相互搀扶,相互鼓励,克服伤病、饥饿、寒冷和草原“陷阱”等重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雪山草地,回到了党中央、毛主席身边。

这个长征路上“草地临时党支部”的感人故事,犹如一滴水能够照出太阳的光辉一样,它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那草原深处不熄的篝火,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之灯的闪烁,是长征路上革命火种的跳跃。它使在黑暗中苦苦奋斗的人们看到了光明,增强了正义必胜的信心和无穷无尽的力量。

1936年7月,红31军274团穿越莽莽草原。环境恶劣,路途遥远,粮食严重短缺,红军战士挖野菜、嚼草根、啃树皮,最后只能煮皮带吃。战士周广才的皮带是1934年红军任合场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看着心爱的皮带被切掉一段,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周广才攥紧剩下的半截皮带,眼含热泪对战友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着作个纪念吧,我们带着它去见毛主席!”就这样,红军战士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这舍不得吃的半截皮带保留了下来。在随后的长征途中,班里的6位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胜利到达了延安。为了缅怀牺牲的战友,他在皮带背面烫上“长征记”……

今年1月5日,习主席视察第13集团军,当听到当年红军战士宁肯忍饥挨饿也要将半截皮带留下来,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的故事,深有感触地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铁心跟党走’的生动写照。”

信仰是熔炉,锻造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为有牺牲多壮志”。当年红军所以能够不畏艰难险阻和流血牺牲,正是基于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仰。长征路上虽然多数人先后倒下(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时的8.6万人到达陕北时只剩6000余人),但始终“前仆后继不动摇,咬定青山不放松”,靠的是指战员们参加革命时的初心不变,当年的“入党誓词”真正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奋斗动力。方志敏、阮啸仙、何叔衡、刘伯坚、贺昌以及毛泽东的胞弟毛泽覃……这些党和红军知名的领导人,以及更多不为人知的红军战士,他们的精魂,他们的英灵,与牺牲在长征中的烈士一样化成了红飘带上永恒的绚丽。

这是一组震古烁今的数字: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有16.6万名红军将士战死或失散在长征途中。红18团长征途中四易政委:余秋里、杨秀山身负重伤,董瑞林、周声宏相继牺牲。湘江战役,红5团政委易荡平身负重伤,宁死不当俘虏的他要求警卫员朝自己开枪。警卫员下不了手,他一把夺过枪对准自己勾动了扳机。

还是在这次战役中,红军广大指战员坚决响应上级号召,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不顾一切牺牲,同国民党军展开激烈的拼搏,用刺刀、手榴弹打垮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又一次冲锋。经过5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突破了国民党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国民党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担任掩护任务的红军第34师师长陈树湘身负重伤,不幸被俘后,乘敌不备,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
工农红军是一支每个人都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连的军队,无论官兵都坚信自己是这一伟大事业的奋斗者、担当者、奉献者。为此,他们视死如归,他们前仆后继:过草地的时候,一些倒下的红军为不拖累战友,故意把草盖在自己脸上一动不动,想让经过的战友认为自己已经死了;一些自知无法活着走出去的红军,牺牲前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放在一旁,留给后面走来的战友御寒……当走在长征路上的每一个人,都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民族的命运、交付给一个共同坚守的信仰时,那么,世间就没有他们不能逾越的和不可战胜的东西了。红军将士头上的红星和牺牲时的姿态,就是这种信仰的生动写照,就是这种力量的动人闪耀。

习近平总书记说:“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

信仰是火炬,照亮了渴望光明、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大写人心。“决非为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足以自乐,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 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的性质和宗旨鲜明地镌刻在旗帜上,从而也获得了来自人民群众最大的信任和支持。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回首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时深情地说道:“除非先消灭爱护红军的民众,否则没有办法消灭红军……”

走过万水千山,历经九死一生,红军将士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甚至不知道落脚点在哪里,却能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跟着党往前走。若问何故?因为从踏上征程的那一刻起,他们便清楚自己为何要出发,要去干什么。他们衣衫褴褛,背囊里空空如也,心中却深植着一个重若千钧的历史使命——“为劳苦大众求解放”。这崇高的伟大使命,是承诺与信念,是责任与担当,是执着与坚守。也正是肩负“为普天下人民求解放”的崇高使命,在艰苦卓绝的横跨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党和红军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真心关心群众,赢得了沿途各族群众的大力支持。他们纷纷协助红军筹粮、筹款并踊跃参军,留下了红军与沿途群众鱼水深情的感人故事。

红军长征所经之地,地理位置偏远,当地群众以前对红军、对共产党非常陌生甚至敌视。红军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在增强自身凝聚力的同时,也吸引、吸附着一切心向往之的人们。原是藏族喇嘛的天宝,脱下袈裟参加红军;原任国民党贵州军政府总理和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的周素园,年近花甲毅然决然加入了长征的队伍。由此足见,坚定的革命信仰,崇高的理想信念,不啻是一束照亮人生之路的爝火之光。

……

历史照亮现实。当年,红军将士凭着“永远跟党走,一心为人民”的坚定信念,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成为一支势不可挡的钢铁洪流。这种理想,这种信仰,不仅伴随红军走过万水千山,而且也如星火燎原,锻造了一个青春作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真正属于历史的同样属于未来。今天,我们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新长征中,从事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传承信仰基因,筑牢信仰之基,始终高举人民军队的精神旗帜,拥抱官兵军旅生活中“精神的太阳(信仰—引者注)”(马克思语)——照亮自己、照亮未来。惟其如此,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肩负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重任,谱写出新的历史辉煌。